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测度与优化策略研究
ISBN:9787500964032
作者:作者:陈鸥|责编:吴永芳
定价:¥65.0
出版社:人民体育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164页
商品详情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回应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时代诉求
    1.1.2  源自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1.1.3  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关文献
  2.2  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知识图谱
    2.2.1  研究趋势特征
    2.2.2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2.2.3  核心作者分析
    2.2.4  科研机构分析
  2.3  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文献
    2.3.1  涉及长三角地区的相关文献
    2.3.2  涉及京津冀地区的相关文献
    2.3.3  涉及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文献
    2.3.4  涉及中三角地区的相关文献
    2.3.5  涉及成渝地区的相关文献
    2.3.6  研究评述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耗散结构理论
    2.4.2  协同学理论
    2.4.3  增长极理论
    2.4.4  机制设计理论
    2.4.5  理论分析框架
3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基础与困境
  3.1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
    3.1.1  成渝分治时期(1997-2010年)
    3.1.2  成渝经济区时期(2011-2015年)
    3.1.3  成渝城市群时期(2016-2019年)
    3.1.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时期(2020年至今)
  3.2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的现实基础
    3.2.1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规模
    3.2.2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布局
    3.2.3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结构
    3.2.4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的外部环境
  3.3  成渝地区体育产业的主要困境
    3.3.1  产业规模缺乏层次
    3.3.2  产业布局与结构同质化发展
    3.3.3  创新驱动能力不足
    3.3.4  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小结
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内涵、区域特征与演化阶段
  4.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内涵
    4.1.1  概念界定
    4.1.2  确立依据
    4.1.3  作用过程
  4.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区域特征
    4.2.1  全国区域差距阶梯分布
    4.2.2  代表性区域各具特色
    4.2.3  成渝地区双核独大、中部塌陷、两翼不振
  4.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演化阶段
    4.3.1  空间形态
    4.3.2  协同内容与机制
    4.3.3  协同发展阶段
  小结
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评价
  5.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协同度评价模型
    5.1.1  协同度评价模型述评
    5.1.2  复合系统构建
    5.1.3  子系统有序度
    5.1.4  复合系统协同度
  5.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
    5.2.2  评价指标建立
    5.2.3  指标权重赋值
  5.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实证测度
    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子系统有序度
    5.3.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
  5.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
    5.4.1  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5.4.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4.3  实证结果分析
  小结
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优化策略
  6.1  政府:机制保障与政策措施
    6.1.1  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保障
    6.1.2  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
  6.2  市场:供需发力与创新驱动
    6.2.1  加大投入、提升效益,优化市场供给
    6.2.2  深挖潜力、多元刺激,扩大消费需求
    6.2.3  营造环境、培养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6.3  区域:双核引领与模式选择
    6.3.1  重庆与成都双核引领的角色作用
    6.3.2  经济圈各地的协同模式选择
  小结
7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相关研究成果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