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篇
第0章 绪论
0.1 草地保护学的内容及目的任务
0.2 草地保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研究方法
0.3 草地有害生物的危害及其防治意义
第1章 草地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与病原物
1.1 草地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1.2 草地植物病害的病原物
第2章 草地植物病害的诊断与病害循环
2.1 草地植物病害的诊断
2.2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2.3 草地植物病害调查与预测预报
第3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与寄主的抗病性
3.1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3.2 寄主的抗病性
第4章 昆虫形态学
4.1 昆虫的形态特征
4.2 昆虫的外部形态
4.3 昆虫的内部器官
第5章 昆虫生物学
5.1 昆虫的生殖方式
5.2 昆虫的变态与生长发育
5.3 昆虫的世代及生活史
5.4 昆虫的行为与习性
第6章 昆虫分类学
6.1 直翅目
6.2 半翅目
6.3 缨翅目
6.4 脉翅目
6.5 鳞翅目
6.6 鞘翅目
6.7 膜翅目
6.8 双翅目
6.9 蜱螨目
第7章 昆虫种群的调查与监测
7.1 昆虫种群特征与结构
7.2 昆虫种群的消长类型
7.3 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
7.4 草地害虫的监测
第8章 草地毒(害)杂草及其生物学特性
8.1 草地毒(害)杂草的概念、分类与危害
8.2 毒(害)杂草生物学
第9章 毒(害)草生态学
9.1 毒(害)草个体生态
9.2 毒(害)草种群生态
9.3 化感作用
9.4 毒(害)草群落生态学
第10章 草地毒(害)杂草发生、分布规律与危害
10.1 人工草地杂草发生、分布规律
10.2 影响人工草地杂草发生和分布的因素
10.3 天然草原毒(害)草发生、分布规律
第11章 草地啮齿动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
11.1 草地啮齿动物的概念及特点
11.2 啮齿动物的外部形态
11.3 啮齿动物的内部结构
第12章 啮齿动物的生物学
12.1 啮齿动物的生殖与发育
12.2 啮齿动物的遗传与进化
12.3 啮齿动物的行为
12.4 啮齿动物的生活习性
第13章 啮齿动物的分类与分布
13.1 啮齿动物分类学概述
13.2 啮齿动物的主要类群
13.3 啮齿动物分布及区划
第14章 啮齿动物生态学
14.1 啮齿动物的个体生态
14.2 啮齿动物的种群生态
14.3 啮齿动物的群落结构
14.4 草地啮齿动物的综合作用
第15章 啮齿动物的调查与测报
15.1 啮齿动物种群数量调查
15.2 啮齿动物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
15.3 啮齿动物生命表编制
15.4 啮齿动物的危害评估与防治阈值
第16章 草地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与技术
16.1 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
16.2 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16.3 有害生物防控案例
第17章 草地保护技术推广
17.1 草地保护技术的推广形式
17.2 草地保护技术的推广过程及案例
17.3 草地保护相关器械与产品的管理和销售
下篇
第18章 草地植物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8.1 草地植物主要菌物病害
18.2 草地植物主要原核生物病害
18.3 草地植物主要病毒病害
18.4 草地植物其他生物病害
第19章 草地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19.1 地下虫害类
19.2 刺吸汁液类害虫
19.3 食叶类害虫
19.4 草地植物种子类害虫
第20章 草地主要毒(害)草及其防治
20.1 天然草地主要毒(害)草
20.2 人工草地主要杂草
第21章 草地主要啮齿动物及其防治
21.1 鼠兔和兔
21.2 旱獭和黄鼠
21.3 仓鼠
21.4 鼢鼠
21.5 沙鼠
21.6 田鼠
21.7 跳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