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节 栽培方式对玉米群体结构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一、栽培方式与玉米群体结构
二、栽培方式与玉米冠层特性
三、栽培方式与玉米根际土壤微生态
四、栽培方式与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五、栽培方式与玉米籽粒品质
第二节 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一、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二、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三、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四、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第三节 氮肥施用及利用效率
一、化肥在栽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氨肥不合理使用产生的问题
三、农田氨肥的去向机理
四、氨肥管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五、氨肥施用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第四节 锌肥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一、植物对锌的吸收和运输
二、锌的积累与分配
三、锌的生理功能
四、植物缺锌与锌毒害及适应机理
五、锌与其他元素的关系
六、锌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第五节 木霉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一、木霉菌的研究进展
二、施用木霉菌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三、木霉菌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四、木霉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第一章 栽培方式对寒地玉米群体结构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二、试验设计
三、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群体结构特性的变化
二、不同栽培方式下光合特性变化
三、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根际理化性质的影响
四、不同栽培方式对玉米群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五、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六、不同栽培方式对收获期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七、不同肥密组合对两种栽培方式下玉米产量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二、结论
第二章 耕作方式对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概况
二、供试品种
三、试验设计
四、测定项目与方法
五、数据分析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三、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pH值的影响
四、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一、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三、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pH值的影响
四、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第四节 结论
一、耕作方式能够明显影响土壤理化性状
二、耕作方式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
第三章 不同施肥量及施肥次数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概况
二、试验设计
三、测定项目及方法
四、数据处理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二、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三、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生育期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四、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下的玉米生育期光合势
五、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sPAD值的影响
六、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七、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茎粗的影响
八、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九、不同追氮次数及追氮量对玉米成熟期籽粒品质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一、计论
二、结论
第四章 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及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概况
二、试验设计
三、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种植模式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二、不同种植模式对光合速率(Pn)的影响
三、不同种植模式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四、不同种植模式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五、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六、不同种植模式对成熟期出汁率的影响
七、不同种植模式对成熟期茎秆鲜重的影响
八、不同种植模式对成熟期茎秆汁液锤度的影响
九、不同种植模式对成熟期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影响
十、不同种植模式下成熟期茎秆糖分生产力的相关性分析
十一、茎秆糖分生产力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十二、茎秆糖分生产力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偏相关分析
十三、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增收效益及茎秆产能分析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二、结论
第五章 肥密组合对寒地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产量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地概况
二、试验设计
三、试验生育期调查及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肥密组合条件下玉米产量模型的建立
二、模型分析
三、肥密组合优化方案
四、肥密组合对膜下滴灌玉米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五、肥密组合对膜下滴灌玉米叶片光合速率(Pn)的影响
六、肥密组合对膜下滴灌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影响
七、肥密组合对膜下滴灌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八、肥密组合的玉米干物质累积最大速率和出现最大速率时间的动态分析
九、肥密组合条件下玉米膜下滴灌效益分析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二、结论
第六章 寒地春玉米锌效率基因型筛选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品种
二、试验设计
三、测定项目与方法
四、数据分析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锌浓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的影响
二、锌浓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株高的影响
三、锌浓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茎粗的影响
四、锌浓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五、锌浓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干重的影响
六、锌浓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根长的影响
七、锌浓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苗含锌量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锌对不同基因型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二、试验方法
三、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二、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苗碳酸酐酶(CA)活性的影响
三、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苗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四、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苗根系活力(TTC)的影响
五、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六、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苗电解质外渗率的影响
七、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锌磷互作对玉米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二、培养方法
三、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锌磷互作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二、锌磷互作对玉米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三、锌磷互作对玉米幼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四、锌磷互作对玉米幼苗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第九章 锌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二、试验处理
三、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株高的影响
二、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叶面积的影响
三、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四、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碳酸酐酶(CA)活性的影响
五、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构成的影响
六、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质的影响
七、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成熟期地上部锌的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八、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地上部氮的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九、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地上部磷的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十、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地上部钾的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十一、供锌水平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地上部P/Zn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第十章 锌磷配比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二、试验处理
三、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锌磷配比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二、锌磷配比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叶面积的影响
三、锌磷配比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四、锌磷配比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构成的影响
五、锌磷配比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质的影响
六、锌磷配比对不同基因型玉米锌含量的影响
七、锌磷配比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氮含量的影响
八、锌磷配比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磷含量的影响
九、锌磷配比对不同基因型玉米钾含量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第十一章 木霉菌对玉米根际土壤养分及生长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二、试验地概况
三、田间管理
四、试验设计
五、试验样品采集
六、测定项目与方法
七、数据处理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木霉菌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二、木霉菌对玉米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三、木霉菌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四、木霉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五、木霉菌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六、木霉菌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二、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