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中华精神大历史(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人物)
ISBN:9787520739672
作者:作者:傅绍万|责编:冯川
定价:¥108.0
出版社:东方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643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周立邦基崇德修礼
  古公亶父:一脉文明源流长
  周公:天命人事一点通
第二章  诸子继起济世为魂
  孔子:终将忧道化士魂
  墨子:墨家浩歌遏云响
  老庄:道宗何曾乐逍遥
  孙子:欲把心史付兵书
  商鞅:战车隆隆向何方
  孟子:扯去君装是民装
  荀子:说破天机运不祥
  管子:霸旗猎猎聚百家
  吕不韦:“春秋”大愿待谁成
  韩非:家国飘摇心何系
第三章  秦政汉儒百代成法
  秦始皇:万世江山一黄梁
  汉高祖:“王命”所膺人归心
  曹参:“无为”方是兴汉策
  汉武帝:一场革命千年潮
  董仲舒:汉儒登堂成帝师
  王莽:新政为恶败新朝
  汉光武帝:“榻下对”策心为魂
  曹操:莫因“汉贼”乱忠奸
  诸葛亮:铸魂成就万古名
  嵇康:怎将此身化永生
第四章  东渡南融夷夏混成
  王衍:清谈功罪怎评说
  王导:把舵江涛稳行舟
  陶渊明:终将诗意赋田园
  魏孝文帝:誓教中华垂衣裳
  梁武帝:谀佛成魔孽何深
  郦道元:人生畸重亦畸轻
第五章  泱泱中华傲然世界
  隋炀帝:政急民竭大业崩
  唐高祖:会机运势展雄韬
  唐太宗:镜鉴几时照君王
  魏征:诤臣风貌智臣骨
  李勣:留得情义暖人间
  玄奘:亦圣亦俗两行之
  武曌:怎窃盛唐改武周
  慧能:佛国菩提凡间栽
  唐玄宗:“依故事”而开盛世
  唐玄宗:胡儿一吼天塌了
  张九龄:兰心桂质君子风
  李白:历史幽灵入唐来
  李德裕:拼将只手托残阳
  李嗣源:我祷上苍降圣人
  石敬瑭:汉奸皇帝祸中华
  宋太祖:心性淳淳蕴升平
  宋真宗:神道设教举国狂
  宋仁宗:仁泽万物生光辉
  范仲淹:一《记》留取万古名
  包拯:为民擎起是青天
  张载:宋儒抱负可擎天
  邵雍:“孔颜之乐”裕此生
  王安石:“富强”功过待考量
  司马光:史圣何亏经纶才
  宋徽宗:逆势施治丧家邦
  苏轼:古今谁人识坡翁
  岳飞:千载传唱《满江红》
  完颜亮:欲望一纵必魔狂
  朱熹:大儒名高路迢遥
  朱熹:源头活水何处来
  陆游:且把诗书聚国魂
  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怎长成
  丘处机:“神仙”萦怀凡间事
  耶律楚材:儒行佛心向治平
  明太祖:如此变脸为哪般(上)
  明太祖:如此变脸为哪般(下)
  朱佑樘:人性的光辉有多明亮
  张居正:救世何惧万箭攒
  王世贞:难得难守是书生
  王阳明心路漫漫向圣堂
  顾宪成:聚一股浩然正气天地间
  崇祯:复辽终成亡国恨
第六章  千年变局问路东西
  皇太极:哪料诗书传国长
  黄宗羲:天下大害是君王
  顾炎武:天下兴亡谁担当
  乾隆:落后岂是因闭关
  道光:守成忍看南天倾
  龚自珍:忧国莫轻是微官
  曾国藩:功业本于学问成
  李鸿章:筹策无奈应变局
  康有为:布衣振臂转乾坤
  慈禧:宪政畸变误晚清
  袁世凯:国情国体国事怎缠绕
  张之洞:“中体西用”好立身
  杨度:“卧龙”沦落跳梁俦
  张謇:状元经世荡新潮
  孙中山:天下几时可为公

精彩页/试读片段

    二
    知密州,是苏轼由儒向道转变的重要节点。
    儒与道的区别在哪儿?儒道释三家,宗旨都是救世济人。不同处,儒家立足于人类社会,讲入世,求事功,看重当下。道家从宇宙观入社会观,于更广阔的空间、更久远的时间中,对人、事作出思考和价值判断,让人旷达、超然。释家则是对道家宇宙观、社会观的再超越。在中国,释借道而传播,说道常常包含了释,宋代则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可以说,儒是成长的养料,滋养向上的精神,道、释可做人在挫折、失败、困厄、苦痛中疗治身心的方药。
    苏轼青少年时代,饱受儒学浸染,怀抱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王安石变法,他两上皇帝书,建议尽罢新法。上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而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而不在乎富与贫。”这番远离现实的书生议论,不幸说中了北宋的走向,而为后世政治家所看重。对新法全盘否定,提出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为治之先。不久,〈〉苏轼政治上站错位,似乎不宜在中枢部门留任,由大理评事改任杭州通判。他作为助理官员,在杭州做的事情,值得今天说道的,是留下一首吟西湖的小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熙宁七年(1074),苏轼三年任期届满,他内心期盼重返汴京。递交的报告,却以弟弟在济洲任掌书记为辞,希望到山东任职。朝廷顺水推舟,把他打发到密州任太守。这像当头一棒,把他给打蒙了。
    苏轼踏入仕途,已经一十八年,盖世的才华,消磨于如流水的岁月,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越来越渺茫。密州生活与杭州相比,真乃天上人间。杭州湖光山色,美酒佳人;密州桑麻之野,粗食恶酿,饭不得饱,采杞菊聊以助食。他自述当时心境,“此生何所似,暗尽灰中炭”,“颠倒不自知,直为神所玩”。赴密州途中,有早行马上寄子由词,心情抑郁难平,情绪极为消沉,“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口气大,牢骚盛,以至于被元代文学大家元遗山视为假冒伪劣。
    知兄莫如弟。政事渐有头绪,苏轼“稍葺所居园北旧台而新之”,苏辙致信,为之命名曰“超然台”,作《超然台赋》,流露出对乃兄达观天性的笃信。超然是据《老子》“虽有荣名,燕处超然”的句子取义,表达的思想是,人若能游于物之外,即从自己切身的事物中超脱出来,客观冷静地对待自身的遭遇,就会心平气和,优游自在了。“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苏轼气之所禀,生就了天然的道家情愫。少时读《庄子》,有“深得我心”之叹。密州地处胶东半岛,仙风氤氲,徐福海上仙山求药,“八仙过海”等,都发生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密州是盖公故里,留下他助汉丞相行黄老之术治国的佳话。密州治内,盖公遗迹历历可见。特有的土壤,失意潦倒的人生,让他心中道家的种子疯长,让他的思想由儒向道加速转换。
    《超然台记》述超然物外,无处不快乐的达观人生,超然成为苏轼一生为人为文的风标。中秋词把酒问天,生出乘风归去的出世怅往。但天上琼楼玉宇虽好,人间亭台篱舍同样值得留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梦亡妻,齐生死,勘破阴阳两界,“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记梦,成为最为震撼人心的悼亡词,让王弗贤慧、美丽的形象留驻人间。《超然台记》、中秋词《水调歌头》、《江城子》记梦等,都可以列入苏轼一生最好的诗文。
    密州时期,苏轼的人生经历只是失意、沮丧,致命的厄运和灾难尚未临头,他的思想还时儒时道,不脱红尘的牵系。《盖公堂记》以三易医而病愈甚,赞盖公治国之道,“治道清静,而民自定”,意在矫新法之枉。《江城子》密州出猎,期盼得到朝廷信任,“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不过,密州是他由儒向道的节点,此后便一直朝着道家的路途大步走去。
    P395-397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