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容庚
一枚印章的故事——纪念容庚先生诞辰128周年
老师的哪些话,让你终生难忘——回忆容庚先生
忆容庚先生
我所见过的希白师祖——谨以此文纪念容庚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冼玉清
一粒莲子一片冰心——怀念冼玉清教授
忆冼玉清教授
方孝岳
怀念音韵学家方孝岳教授
黄海章
花开花落浑闲事——怀念黄海章先生
冰壶秋月——忆黄海章师
叶启芳
叶启芳与中山大学图书馆
书比粮食更重要
吴重翰
回忆父亲吴重翰
商承祚
忆容、商二老——二老与古文字学研究室的往事
商承祚先生二三事
商老百岁——怀念商承祚教授
回忆商老二三事
詹安泰
永远怀念的追记
春风杖履失追陪
拜师四年
王起
余霞尚满天——记王季思教授
我心飞扬——记跟随季思师学习的时光
王季思老师的治曲情怀
王季思先生晚年的学术情怀
董每戡
杏花零落香——忆董每戡教授
劫后春重到 笑声达九泉——悼念董每戡老师
董每戡:陪陈寅恪听戏
我的父亲董每戡(节选)
楼栖
寒梅绽放香长存——纪念恩师楼栖教授冥诞100周年
哲人其萎 风范犹存
卢叔度
汪汪如万顷之陂——怀念卢叔度先生
达人知命有余欢——卢叔度教授祭
高华年
在高华年先生门下读书的那些事儿
“我只不过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怀念我的老师高华年
高华年——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陈则光
康乐园里的“拓荒牛”——记中山大学中文系陈则光教授
此声真合静中听——怀念陈则光先生
吴宏聪
记忆树上的杂花——缅怀吴宏聪先生
吴宏聪与西南联大的故事——吴宏聪先生的《向母校告别》及相关照片
黄家教
登临恨不高千仞——记潮籍著名语言学家黄家教教授
龙婉芸
百岁资料员龙婉芸:她是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心中的丰碑
邱世友
“念中文的,就要像梅花一样高洁"——追忆邱世友师
邱师漫记
起码也要像菊花
廖蕴玉
忆廖蕴玉老师
深切怀念廖蕴玉先生
傅雨贤
善待学生——怀念吾师傅雨贤先生
易新农
暮色苍茫一劲松——记中山大学中文系易新农教授
曾宪通
经法先生白描——为曾经法师八秩嵩寿而作
李新魁
人品风范堪缅怀——追忆李新魁先生
我的两位恩师:李新魁与高华年
黄天骥
漫说黄天骥老师的自信与底气
九天骐骥岭南啸——记承上启下的中大戏曲学名师黄天骥先生
人师难得——恩师黄天骥先生略记
黄伟宗
消失的“魔法”——纪念黄伟宗老师
黄修己
走近黄修己先生
致学存乎心,补拙莫如勤——黄修已老师对我的教导和鼓励
“敬畏”与“无畏”
金钦俊
“人生紧要处”的引路人——记金钦俊老师和我的“1977
许桂燊
深情怀念敬爱的许桂燊老师
王晋民
德为师表,文泽后学——忆恩师中山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专家王晋民教授
陈炜湛
学有本源——陈炜湛教授书艺漫谈
叶春生
民俗学家叶春生教授
吴定字
长记春风拂面时——追忆吴定宇教授
我的中大师兄
陈焕良
良师印象记
施其生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记忆中浮现的恩师光影
康保成
记我的导师康保成先生
张海鸥
平生诗意莫相负——燕师的四趣
程文超
今夜无眠 今夜有梦
最后的日子:这样走过——探视程文超先生日记
林岗
林岗:在超世与人世之间
孙立
爝火不熄:孙立教授印象记
王坤
平淡而辉煌——王坤老师略记
杨权
杨权:我一生做事,最重视的就是“有趣”二字
李炜
那个明媚了周边世界的炜哥
后记
一枚印章的故事
——纪念容庚先生诞辰128周年
孙稚雏
今年(2022)9月5日是容庚先生诞辰128周年纪念日,我很想写一点文字纪念自己的老师,但因眼疾双目近盲,不能查阅资料,无法执笔撰文,只得借助iPad的Pages在网上收集资料,加上追忆凑合成文。网上资料没有平面书籍谨严,每多讹误,如有错误请读者批评指正。
提起往事,得先从春江水暖的1978年和容老收藏的一枚印章说起。
一九七八春江水暖
1978年春,古文字研究室由康乐园中区数学大楼迁到马岗顶下东北区19号一栋二层的小红楼里,二楼大厅分隔为两部分,里面是书库,由黄光武老师管理,外面则是工作室,研究室同人每人都有一张书桌。记得容老的座位在靠南窗边的第二位,书桌上摆有砚台、毛笔、墨、水盒和十多方印章,一枚印章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些印章中的一方。这方名言章是容老四舅邓尔雅先生镌刻的,内容摘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关于这方印章后面还要详谈,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先看看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
就在这一年春天,春江水暖,中华书局赵诚先生南来,他是来联合南北高校召开古文字研究会的,赵先生逐家访问,他到建设新村我家详细询问了我这些年的工作情况后,建议我先出《金文著录简目》以应学界之需,至于集释等其他研究,做一篇发一篇,不要等到积累了许多篇才一起发表。我听从了赵先生的意见,次年《金文著录简目》手写影印,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1978年春夏之交,香港许礼平先生来访,当时研究室同人俱在(独缺商老),许先生在研究室楼下给我们拍了一张著名的合照(图一),大家笑逐颜开,这张照片就成了当年我们在小红楼里温馨生活的写照。
1978年夏,商(承祚)老从河北平山带回了中山三器中铁足大鼎和方壶铭文的晒蓝本,文长字多,极其珍贵。商老在研究室开会时给大家展示了一下,会后又带回家去了。次日容老提出借阅这两件铜器铭文的晒蓝本补《金文编》,商老同意借三天,只能在研究室观看,于是容老以八十四岁高龄就坐在研究室孜孜不倦地为《金文编》补字了。容老补了一会儿就对我说:“孙稚雏,你来做一个释文吧!”我用了大半天时间按原铭行款写了释文,照我的习惯凡确识的字用楷书隶定,不识或未确识的字则照原铭描下来,加上句读后交给了容老。三天后商老就将这些晒蓝本收走了,此事也就告一段落。
按我当时的学力,没有其他考释文章可参考,许多字尚未确释,短时间内是绝对写不出全面考释文章的,但我也不想放弃这次学习机会,于是遍查史书,根据不完整的释文,利用我语言学上的知识,避开全铭考释,写了一篇《中山王错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的稿子。
1978年秋,陈抗、陈永正、张桂光、陈初生、唐钰明、许伟建六位考取中大古文字学专业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陈初生在考研前曾写信给容老,请求到研究室看书,容老命我复信同意他来并在信上签了名。初生很聪明,投石问路先拜码头,很合容老的口味,因为他老人家青年时北上求学,也是先抱着《金文编》稿本去叩罗振玉的门,由中学学历一跃而成北大研究生。初生兄在回忆读研经历时深情地说:
容老年事已高,没有精力讲那么多课了,说我的观点都写在书里了,你们去看我的书。他还委派古文字研究室的曾宪通、张振林、孙稚雏、陈炜湛四位中年老师给我们上课,他们四人是校内外闻名的中大古文字研究室四大金刚。能得到那么多的老师教诲,我们可有福了。(《睹物思人忆容师》——《新快报》轻报纸)
1978年12月,商老、曾宪通、张振林和我赴长春吉林大学参加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我在会上提供了《中山王错鼎壶的年代吏实及其意义》一文。这篇文章是我只查了一些文献没有看到任何考释文章“闭门造车”写出来的,铭文中好些字没有确释,其实是很不成熟的,例如连一个“也”字(铭文作“施”)也没有认出来,在会上经人指点才恍然大悟。幸好当年中华书局出书是手写影印,我在抄正时顺手将这些错误改正了,否则白纸黑字就贻笑大方了。会后路过北京,故宫博物院赠我们中山三器拓本一套,回校后我就根据这些拓本做了摹本。
摹本很不好做,试用了各种毛笔和纸张都不理想,后来想起在长春时曾听启功先生说邓散木用绘图笔写小楷,于是找了一支我太太读大学时做园林设计用的旧绘图笔,用硫酸纸临摹,才摹出了像样的摹本。这些摹本后来附在我的论文后,在《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上发表。
当年做摹本时我耍了一点小聪明,在摹本空白处画了一方图章,仿中山王字体写了“稚雏临写”四个篆字(图二),后来果然张政娘先生看到书上的摹本时脱口而出说“张守中摹的”,但当他再看到我画的图章时就不出声了。记得那时候我还用这支笔写了好几张扇面,有的随手送人了,自己只留下一张(图三),在那张扇面上我也学邓散木先生的样,用绘图笔写小楷,写了八句铭文,铭曰:
中山佚事,史籍缺闻;刀笔书法,世之奇珍。
我欲仿之,硬笔临文;先求形似,再得其神。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