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生代,菊石的种类一度极其丰富,但在这一时期结束时,也就是6600万年前,它们与体型庞大的恐龙一样,走向了灭绝。菊石是头足类软体动物。在当今的自然界,像这样头部连着腕(有时也称作触手)的生物包括章鱼、鱿鱼、乌贼和鹦鹉螺等。菊石的身体包裹在隔成若干腔室的壳里,壳体旋卷程度不一,但只有最后那个腔室或者说“住室”是它的栖居之所,其他腔室则充满气体,被称为“气室”,用于调节浮力,通过体管来控制壳体的沉浮。
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菊石经历了辐射演化,形态变得十分多样。人们在沉积层中发现了大量菊石壳化石,直径从几毫米到超过2米不等。最常见的形状被称为平旋形,即壳体在一个平面上围绕自身旋转。随着它们逐渐占据新的生态位,更罕见的形状出现了,比如直杆状或旋环之间彼此分离、互不接触的松卷形。
本馆是世界上收藏菊石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其中许多标本都是由阿尔西德-奥尔比尼记述和绘制的。他是这里第一位担任古生物学教职的讲席教授,撰写了一系列法国古生物学的基础性著作。1861年,人们在巴伐利亚发现了首个印板石始祖乌的化石。化石年代距今约1.47亿年,最终成了一位名叫卡尔·黑贝尔莱因的医生的藏品,后来被卖给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至今仍保存在那里。理查德-欧文于1863年将其记述为“伦敦标本”,查尔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四版中也提到了它。
印板石始祖乌的属名意为“古老的翅膀”,因为这是当时发现的第一块带有羽毛印痕的化石,这些印痕保存得特别完好。—亿多年前,这个物种生活在当地由温暖海水环绕的群岛上。
请欣赏它的双翅比例和羽毛印痕。它们是不对称的,因此是专门用于飞行的。全世界已知的此类标本只有12件。围绕着它在乌翼类恐龙谱系中的分类地位、与其他恐龙的亲缘关系以及它的飞行能力,科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始祖乌的一大特征是没有龙骨突,而龙骨突是鸟类胸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通常无法飞行。它们的肌肉力量比现代鸟类弱,颌骨上长有牙齿,前肢具三指,指端具爪,还有一条由尾椎骨构成的长尾。综合上述特征,始祖乌属于兽脚类恐龙的一个分支,与现代乌类关系相近。
这只生活在始新世晚期的小型有袋动物来自巴黎蒙马特区的石膏开采场。1804年,乔治-居维叶发掘了这块嵌在石膏里的袋骨化石,并以此确立了他作为伟大的解剖学家的声望。居维叶根据先发现的牙齿判断,这是一种有袋动物,即腹部有育儿袋的哺乳动物,类似于今天的负鼠。他预测,如果继续清理发掘,将会在骨盆前方发现有袋动物特有的骨头——袋骨。事实上,并不是每次发现有袋动物化石时都能找到这块骨头,可能因为这块袋骨是软骨,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很难保存下来。但这次,居维叶很幸运,发现了袋骨。居维叶由此成功应用了他提出的“器官相关律”。根据这一原理,每个有组织的生物都构成了一个独立而统一的整体,身体各部分相互契合。任何部分都不能独立于其他部分而发生变化,因此,生物体的每个部分都塑造着其他所有部分。这一论断使我们有可能基于已发现的单一构造。预判”出该生物体的整体特征。今天,负鼠这类动物仅生活在美洲大陆。玛丽·安宁毕生致力于在英格兰南部海岸收集化石。她是第一位女性“化石猎人”,并独立或与兄弟约瑟夫·安宁一起开创了许多第一次:1811年发现了第一只鱼龙。1821年发现了第一只蛇颈龙。1828年发现了英国第一只翼龙。
蛇颈龙的属名Plesiosaurus意为“近似蜥蜴”,是威廉·科尼比尔和地质学家贝施于。1821年发现第一个此类标本后创造的。蛇颈龙是一类海洋爬行动物,身体呈桶状,脖子长,尾巴短,四肢转化为鳍脚。蛇颈龙和鱼龙之间的大战是19世纪末流行文学的经典题材。一般认为,玛丽-安宁在1824年发现了这件标本。它被地质学家康斯坦特-普雷沃以10英镑的价格买下,并于1825年由乔治·居维叶绘图。直到2010年,这件标本才被详细地科学描述。这个年长的成年蛇颈龙标本能够入藏本馆可以说是玛丽·安宁的一次胜利。在挖出第一件蛇颈龙标本时,这个女人就敢给居维叶男爵寄去标本的素描图。居维叶最初认为这是件伪造的赝品,因为与当时已知的任何活体或化石动物相比,这件标本的形态都太不寻常了,所以他并没有给予认可。特蕾西·希瓦利埃基于玛丽-安宁的生平创作了传记小说《奇妙生物》(2010)。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