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试验区域基本特征及试验设计背景
第一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山体垂直带与区域气候特征
第一节 青藏高原东北缘山体垂直带不同海拔气候特征
一、山体垂直带气温分布#征
二、山体垂直带空气相对湿度分布特征
三、山体垂直带降水量分布特征
四、山体垂直带光合有效辐射分布特征
五、山体垂直带土壤温度分布特征
六、山体垂直带土壤湿度分布特征
第二节 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特征
一、基本环流特征
二、气温和降水量分布特征
三、气温日较差特征
四、气温年较差特征
五、气温递减率
第三节 青藏高原东北缘近年气候变化
一、山谷中的气温变化
二、不同海拔的气温变化
三、其他气候要素的变化
第四节 祁连山南麓海北站基本气候特征
一、气温变化
二、降水量变化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植被特征与试验设计
第一节 山体垂直带高寒草甸植被特征
一、植物群落特征
二、土壤基本特征
三、海北站试验期间背景气候特征
第二节 试验设计及处理的环境效应
一、山体垂直带“双向”移栽试验设计
二、不对称增温和适度放牧试验平台设计
三、增温和放牧对土壤温度及湿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寒植物及植物群落的响应与适应
第三章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植物叶片特征及繁殖策略的影响
第一节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叶片气孔参数的影响
一、海拔对叶片气孔参数的影响
二、遗传和环境对叶片气孔参数的影响
三、增温和放牧对叶片气孔参数的影响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叶片叶脉性状的影响
一、温度变化对叶片叶脉性状的影响
二、降水量变化对叶片叶脉性状的影响
三、叶脉性状与其他功能性状的关系
第三节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叶片比叶质量和碳氮含量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叶片比叶质量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对叶片碳氮含量的影响
三、增温和放牧对叶片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四、气候变化对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千分值的影响
第四节 增温和放牧对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一、增温和放牧对叶片生长光照强度及叶片温度的影响
二、增温和放牧对叶片形态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三、增温和放牧对叶片光饱和光合作用及呼吸的影响
四、增温和放牧对叶片呼吸作用的影响
第五节 增温和放牧对叶寿命及叶片物候的影响
一、增温和放牧对叶片氮含量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二、增温和放牧对叶片物候及叶寿命的影响
三、影响叶片枯黄物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六节 增温和降温对主要植物形态和繁殖分配的影响
一、增温和降温对植物叶片形态及繁殖策略的影响
二、增温和降温对植物克隆生态策略的影响
第七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植物组成与多样性及物种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增温和降温对植物组成与多样性的影响
一、增温和降温对植物组成的影响
二、增温和降温对植物群落丰富度的影响
三、增温和降温对优势植物及不同功能群盖度的影响
四、影响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增温和放牧对植物组成与多样性的影响
一、增温和放牧对植物组成的影响
二、增温和放牧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三节 增温和放牧对植物物种关系的影响
一、增温和放牧对小尺度种间关联的影响
二、增温和放牧对小尺度种内关联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的影响
第一节 青藏高原土壤可利用氮素的组成
第二节 高寒植物的氮素利用策略
一、高寒植物整体氮素获取偏好
二、优势植物氮素获取分异
三、青藏高原高寒植物氮素获取的地理分异
第三节 增温和放牧对植物氮素利用策略的影响
第四节 植物与微生物对氮素的竞争策略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群落生产力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第一节 增温和放牧对植物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第二节 增温和放牧对植物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
第三节 植物新近光合产物的地上与地下分配
一、新近光合固定的碳的释放
二、新近光合固定的碳在植物茎叶中的分配动态
三、新近光合固定的碳向植物根系碳库的分配动态
四、新近光合产物在植物-土壤系统中的年分配量
第四节 增温和放牧对根系性状与生长的影响
一、增温对根系主要性状的影响
二、增温与放牧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土壤和土壤微生物
第七章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第一节 增温和降温对土壤活性碳组分及养分可利用性的影响
一、增温和降温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二、土壤活性碳组分变化的温度敏感性
第二节 增温和放牧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一、土壤温湿度变化
二、凋落物品质和根系生物量变化
三、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变化
四、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子
第三节 增温和放牧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影响
一、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来源与去向
二、增温和放牧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影响
三、增温和放牧对植物氮吸收的影响
四、影响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主要因子
第四节 增温和放牧对土壤氮和磷可利用性的影响
一、增温和放牧对土壤碳和氮组分含量的影响
二、增温和放牧对土壤磷组分含量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第一节 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原核微生物的海拔分布规律
二、温度变化对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三、温度变化对土壤原核微生物相对丰度的影响
四、温度变化影响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的机理
五、温度变化对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六、温度变化对微生物碳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第二节 增温和放牧对土壤细菌组成与功能的影响
一、增温和放牧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二、增温和放牧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三、增温和放牧对土壤活性微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 增温和放牧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结构特征的影响
一、增温和放牧对AM真菌侵染率、菌丝长度和孢子密度的影响
二、增温和放牧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三、增温和放牧对AM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四、增温和降温对AM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第四节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土壤胞外酶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关键过程
第九章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凋落物和根系及粪便分解的影响
第一节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凋落物及粪便分解速率与分解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凋落物及粪便分解速率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凋落物及粪便分解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第二节 凋落物多样性对其分解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一、凋落物丰富度对其分解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二、凋落物组成对其分解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第三节 凋落物分解的碳去向及其温度敏感性
一、培养温度和湿度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
二、培养温度和湿度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O2排放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第四节 气候变化对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不同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速率的影响
二、不同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速率的温度敏感性
第五节 气候变化对粪便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第六节 增温和放牧对凋落物分解养分释放的影响及凋落物品质的调节作用
一、增温和放牧对凋落物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
二、凋落物品质对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调节作用
三、凋落物品质对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温度敏感性的调节作用
四、单位面积内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的温度敏感性
第七节 增温和放牧对细根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一、增温和放牧对细根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速率的影响
二、增温和放牧对细根分解和养分释放的温度敏感性影响
第八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土壤和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
第一节 增温和放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
一、土壤呼吸的季节性变化
二、增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三、放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四、增温和放牧互作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五、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机制
第二节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
一、增温和降温对生态系统呼吸速率的影响
二、增温和放牧对生态系统呼吸速率的影响
三、氮添加对增温和放牧效应的调控作用
第三节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土壤和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和放牧对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第四节 增温和放牧对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的影响
一、增温和放牧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二、增温和放牧对NBP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甲烷通量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
第一节 增温和降温对CH4通量的影响
一、自然海拔梯度上CH4通量的变化
二、“双向”移栽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H4通量的影响
第二节 增温和放牧对CH4通量的影响及氮添加的调控作用
一、增温和放牧对CH4通量的影响
二、氮添加对CH4通量的调控作用
第三节 土壤CH4氧化的微生物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一、CH4氧化菌研究方法
二、土壤CH4氧化菌的分类及其氧化过程
三、高寒草甸土壤CH4氧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气候变化和放牧对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
第一节 增温和降温对N2O通量的影响
一、自然海拔梯度上N2O通量的变化
二、“双向”移栽后N2O通量的变化
第二节 增温和放牧对N2O通量的影响及氮添加的调控作用
一、增温和放牧对N2O通量的影响
二、氮添加对N2O通量的调控作用
第三节 增温和放牧对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气候变化和放牧效应的时空异质性
第十三章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的时空特征
第一节 近40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
一、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
二、青藏高原草地的时空变化趋势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与土壤的影响
一、增温对植物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
二、增温对土壤的影响
三、降水量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四、氮沉降对草地植物和土壤的影响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高寒草地植物和土壤的影响
第四节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互作影响及其相对贡献
第五节 适应性管理
一、围封禁牧
二、自然保护区/地
三、基于草-畜平衡的适应性管理
四、定居和城镇化
第六节 未来研究脑
一、季节性冻土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二、多年冻土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三、土壤有机碳形成及其稳定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四、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
第七节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