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威:探索整个自然界的强者
邹世昌:大到原子弹小到芯片,都有他的心血
黄胜年:不会“湮没”的“径迹”
吴健雄:诺贝尔奖的“保姆”
唐孝炎:一辈子与大气污染为敌
朱棣文:捕光捉影的后面
参考文献
后记
唐孝威:探索整个自然界的强者
唐孝威(1931年1O月1日—)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学家,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一、少年布尔什维克
1.米汤写就的《入党申请书》
1948年初冬的上海,格外寒冷。南洋模范中学放学后,一个名叫唐孝威的少年,紧跟着另一个少年,来到一个僻静的地方。
“你准备好了吗?”
“我时刻准备着。”随着话音,唐孝威从贴胸处取出一方折叠起来的道林纸,郑重地塞到对方的手中,充满睿智的双眸在晚霞中闪闪发光。
见四下无人,对方徐徐打开那折纸片,却是一张上面什么也没有的白纸。对方满意地点点头,他知道,这是一份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书,是唐孝威根据他的指示,用毛笔蘸着米汤写下的,只要用碘酒涂一下,所有的内容都会显出来。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头可断,血可流,永不叛党!”就在那天,17岁的唐孝威紧握右拳,热血沸腾,成了一个少年布尔什维克。
为了保密起见,地下党多采取单线联系,发展同志入党也只有一个人接触,避免暴露更多的党员。所以现场引领唐孝威入党宣誓的只有中共南洋模范中学(简称南模中学)地下党书记、与唐孝威同校同年级丙班的同学王纯亨一人。
但唐孝威的入党介绍人是按纪律组成的,他们是王纯亨、王志周、何祚榕。
唐孝威入党后除了继续担负南模民众义务夜校的工作外,还开展班级工作,他先后与顾慰庆(美籍华裔科学家顾毓琇的儿子,唐孝威同年级中共地下党员),李道豫(后任中国驻美大使,唐孝威同年级丙班中共地下党员)等一起过组织生活,领导与组织高中三年级进步同学开展革命活动,还单线发展了同班同学高锴、王则明入党。
尽管当时的上海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但国民党反动派还在做最后的挣扎,不时有中共地下党员莫名地失踪或被暗杀。
2.国破家祸,催生成熟
小小少年何来如此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树有根,水有源,说来话长。
唐孝威出生于1931年10月1日,他的祖父不是别人,正是在1999年新版《辞海》中有记载的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唐文治。清同治四年(1865)十月十六,唐文治出生于江苏太仓市岳王乡。他将大半辈子贡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是一位思想开明、闻名江南的爱国学者。
唐孝威的父亲唐庆永,早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科硕士学位,曾任上海、杭州、苏州、成都等地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分行经理;他的大伯唐庆诒,生前是交通大学外语系教授,大伯母俞庆棠也曾留美读教育学,是一位民众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即参加新政协会议,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三伯唐庆增,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就连比唐孝威大了6岁的堂兄唐孝宣,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读中学时,便是中共地下党员,后被学校开除,遂赴美国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先后担任过华北制药厂、河北省医药局党政主要领导);而他的四个堂姐妹,也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后来大多在大学当教师。
唐孝威生长在这样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他无时无刻不浸润在祖辈、父辈们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
然而,日本强盗却不让他们一家人安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华北;8月13日又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当时全家人已在爷爷唐文治的带领下,躲避到了无锡。但只过了一个多月,1937年10月6曰,曰机就出现在了无锡城的上空,轰炸了北门及东门,在两个小时内投弹二十多枚,逼得唐文治全家不得不躲入地下室。当时,小孝威一头钻在爷爷的怀里,平生第一次尝到了被倭寇侵扰的惊恐。“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抵抗?”“我们为什么没有能力还击呢?”小孝威将串串疑问问向才高八斗的爷爷。
“腐朽落后,连艘炮艇也不会造,不挨打才怪呢!”爷爷唏嘘不已。
11月12日,日机又轰炸了无锡南门内的普仁医院,正在该院治疗伤寒症的堂姐唐孝纯逃出了医院,和家人一起蜷缩在地下室,唐孝威为在死神面前挣扎的堂姐而揪心。
万分危急中,唐文治应同事陈天倪的邀请,于11月17日带领全校师生与全家老小,分乘三艘小船,在兵荒马乱中经常州、丹阳,随难民潮涌入镇江,准备把学校远迁湖南长沙。在长达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中,全家人受尽了艰辛与磨难。
然而,好不容易抵达湖南衡阳,1938年2月17日,日本飞机又出现在衡阳的上空,投下了几十枚炸弹,弹片横飞与地动山摇间,唐文治只得带领大家向桂林逃亡。在桂林,他们总算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学校也开始上课。但到了6月中旬,桂林也遭到了日机的轰炸,死伤十多人。唐文治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只好把校务托付他人代理,自己携全家绕道香港,返回上海。
就在此期间,这个家又遭不幸。时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苏州分行经理的唐庆永,竟然有了外遇,在成都和一个女子姘居,断了家资的供给。孝威的母亲陆庆兰悲愤满腔,领着三个儿女赶到成都,找丈夫讲理。没想到反被唐庆永拒之门外。陆庆兰伤心欲绝,但为了孩子,她最终还是放弃了轻生的念头,顽强地活了下来。
国破和家祸,加快了小孝威的成熟。“长大了我一定要争气”的决心,锤炼了他自强自立的刚强性格。这也是奠定他后来倾心于交叉学科并卓有建树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