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主编的话
前言
第一章 概说
1.1 译者行为批评应用研究的定性
1.2 理论和研究的称谓
1.3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1.4 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特质
1.5 研究的路径
1.6 “译者行为研究”与“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分析)”的关系
1.7 研究的视域和视角
1.8 研究和理论建设的推进
1.9 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关系
1.10 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的关系
1.11 动态研究和行为研究的关系
1.12 基础理论概念和译者行为原则
1.13 学科包容关系
1.14 理论和研究的表述问题
1.15 研究的守正和创新
1.16 翻译理论中国学派的发展问题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研究背景
2.1 为什么要开展译者行为研究?
2.1.1 开展译者行为研究的缘由
2.1.2 与翻译社会研究的关系
2.1.3 与翻译理论中国学派的关系
2.2 译者行为批评与国外译学话语对比
2.2.1 引言
2.2.2 西方“译者行为”论述:内容梳理
2.2.3 “译者行为批评”与西方“译者行为”:对比阐释
2.2.4 结束语
2.3 译者行为研究的创新性
2.3.1 译者行为研究创新发展概说
2.3.2 创新基础
2.3.3 创新路径
2.3.4 创新空间
2.3.5 结束语
第三章 理论系统与概念内涵
3.1 译者行为理论源流
3.1.1 引言
3.1.2 译者行为批评的理论源流
3.1.3 译者行为批评的理论归因
3.1.4 结束语
3.2 译者行为研究的理论属性和理论应用
3.2.1 译者行为研究的理论属性
3.2.2 译者行为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3.3 译者行为批评概念内涵对比
3.3.1 基础理论概念辨析
3.3.2 “忠实”与“翻译”和“翻译活动”
第四章 研究操作性与范例
4.1 研究的操作性问题
4.1.1 分析层次化
4.1.2 概念细密化
4.1.3 核心指标量化
4.1.4 “人本”路径的译者行为研究课题设计
4.2 译者选择性行为考察以《边城》英译为例
4.2.1 引言
4.2.2 译者选择性行为
4.2.3 译者角色与身份的理性表征
4.2.4 乡土语言翻译的理性
4.2.5 结束语
4.3 译者群体行为研究个案:唐人送别诗译者群体行为批评分析
4.3.1 引言
4.3.2 翻译外
4.3.3 翻译内
4.3.4 译者群体行为
4.3.5 结束语
第五章 批评范式与范例
5.1 译者行为批评模型
5.1.1 标准、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
5.1.2 关于翻译标准主观性与“忠实”标准的讨论
5.1.3 翻译批评的客观化与译者行为批评模型的尝试
5.1.4 文术兆型与“文化—文学”连续统批评分析例示
5.1.5 结束语
5.2 译者行为批评“行为—社会视域”评价系统
5.2.1 译者行为批评“行为—社会视域”评价系统构劲动因
5.2.2 “译者中心”译者行为评价系统解读
5.2.3 “社会中心”译者行为评价系统构建的学理性
5.2.4 译者行为批评双中心评价系统的平衡性
5.2.5 基于时代需求的“译出”译者行为批评双中心评价个案
5.2.6 结束语
5.3 译者行为的多维批评
5.3.1 引言
5.3.2 译内与译外之间
5.3.3 鉴者与赏者之间
5.3.4 自译与自评之间
5.3.5 缺席与在场之间
5.3.6 译者与作者之间
5.3.7 结束语
第六章 译者行为应用研究
6.1 杨苡《呼啸山庄》译者行为应用研究
6.1.1 《呼啸山庄》杨译本及其研究
6.1.2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适用性
6.1.3 《呼啸山庄》译者杨苡文本内的行为特征
6.1.4 《呼啸山庄》译者杨改文本外因素的互动
6.1.5 翻译方法的选择
6.1.6 结束语
6.2 译者行为理论与翻译实践
6.2.1 引言
6.2.2 “求真”“务实”与翻译之道
6.3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机器翻译本质问题反思
6.3.1 引言
6.3.2 翻译主体:人译者与机译者的区别性语义特征
6.3.3 翻译产品:基于文本类型划分和目标导向下的翻译批评
6.3.4 翻译过程:译者角色化
6.3.5 结束语
第七章 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
7.1 译者行为研究发展和影响
7.1.1 国内外三大阵列译者行为研究
7.1.2 译者行为研究在中国的阶段性进展
7.1.3 译者行为研究的社会接受
7.1.4 译者行为理论的国际传播路径
7.2 译者行为评价机制的体系化统筹和理论话语建构
7.2.1 引言
7.2.2 行为批评观范式:译者行为评价系统的多维性阐释
7.2.3 再论译者行为研究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7.2.4 结束语
7.3 译者行为研究及其理论建设三位一体发展路线图
7.3.1 译者行为理论系统建设概览
7.3.2 译者行为理论一体化逻辑系统
7.3.3 译者行为理论一体化应用系统
7.3.4 译者行为理论三位一体评价系统
7.3.5 从“译者行为批评”到“译者行为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