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风采录(第2辑)
ISBN:9787547868669
作者:编者:金力//王久存//李辉|责编:包惠芳//吴清洁
定价:¥128.0
出版社:上海科技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39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玉音交振阳关谱
  2017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士元
  人类学生涯回顾
  语言学的启蒙阶段
  早期的学术经历
  伯克利时期
  积极主张并力行跨学科研究
  田野调查及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移居香港
  个人简历
  代表性论著
  代表作:FOrJR PHASE TRANSITIONS IN LANGuAGE EVOLUTION
第二章  金尺悠鸣杏林春
  2018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席焕久
  人类学生涯回顾
  普通的农家子弟
  不寻常的决定
  偶然的机会
  出国深造
  走进人类学
  其他工作/06l
  结语/06l
  主要论文
  获奖情况
  学术任职
  代表作:CHEST CIRCUMFERENCE AND SITTING HEIGHT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LHASATIBET
COMPARED T0 0THER HIGH  ALTITUDEPOPULATIONS
第三章  格沙致理万古器
  2019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淳
  人类学生涯回顾
  老三届的身世
  跟贾兰坡先生读研
  麦吉尔大学的留学生涯
  复旦大学的工作经历
  代表性论著
  获奖情况
  代表作:从考古学理论方法进展谈古史重建
第四章  称象分石千里邨
  2020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郑连斌
  人类学生涯回顾
  机缘巧合,初次接触人类学(1981)
  起步艰难,探索中学习(1982-1996)
  草创阶段,韧性的坚持(1996-2009)
  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2009-2013)
  研究再次转向未识别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2013-2016)
  科技部项目:中国民族表型特征调查(2015-2019)
  蓦然回首,甚感欣慰
  雏凤清于老凤声
  人种学问题与维吾尔族体质问题
  感恩
  几多喟叹
  代表性论著
  获奖情况
  代表作:汉族的身高、体重和身体比例
第五章  雪球滚积中华体
  2021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徐杰舜
  人类学生涯回顾
  出生:河姆渡人的子孙
  求学:成为人类学家岑家梧先生的关门弟子
  工作:相思湖畔“圆梦”民族研究
  学术之树常青:我的学问之道
  人类学:我学问之道的学术灯塔
  以寄语为结语
  注释
  主要论著
  代表作:论族群与民族
  再论族群与民族
第六章  沧海横流南岛情
  2022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邓晓华
  人类学生涯回顾
  我的童年
  知青生活
  初识语言学
  考入华中工学院开启学术生涯
  在厦门大学的三十年岁月
  探索语言人类学新境界
  代表性论著
  主持主要的项目
  以第一作者获得的主要获奖成果
  主要海外研究经历
  代表作:壮侗语族语言的数理分类及其时间深度
第七章  山野秘辛绘奇画
  2023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庄孔韶
  人类学生涯回顾
  庄孔韶先生学术概述
  庄孔韶先生小传
  根植中国经验,汲取古典智慧
  强调跨学科,凸显“不浪费”
  胸怀国际,经世致用
  尾语
  庄孔韶近期作品(2019-2023)
  获奖情况
  代表作:文化表征的多元方法与跨学科实验——1979—2020年人类学团队研究的历程与思考
第八章  水乡私语书同文
  2024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潘悟云
  人类学生涯回顾
  早年苦难
  引路名师
  上古汉语
  文明探源
  注释
  主要论著
  代表作:THE VOICED AND RELEASED sTOP CODAs OF OLD CHINESE

精彩页/试读片段

    王士元1933年8月生于上海,但一个月大时便移居安徽怀远,与祖父母同住。祖母是小时候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虽然她是个裹脚、不识字的传统女性,却教导了他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中国古典文学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里忠孝节义的情节,以及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都是在幼年时经由祖母的口进入了他的心灵,使他现在即使早已入了美国籍,仍始终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振兴中国的学术而努力。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王士元与祖父母从怀远迁到上海的法租界与父母会合,并在上海就读小学,之后也曾入读法国教会学校。后来因父亲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并于纽约经商,1948年10月,与祖母(当时祖父已过世)、母亲及妹妹举家赴美,在纽约完成中学教育。
    由于中学时代学业成绩优异,哥伦比亚大学提供了他本科四年的奖学金。可是1951年入学后不久,父母亲就和祖母、妹妹先回国了。他一方面不满于无法与家人一起回国而要独自留美,另一方面又因纽约的诱惑太多,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第一学期的成绩很不理想,甚至被取消了四年的奖学金而退学。之后终于发愤读书,自己靠工读方式完成大学学业。大学期间除了选修语言学的课程,也上了些电子工程方面的课,并开始接触人类学,修读一门讲述东南亚华侨的课,由知名人类学家Morton Fried授课。
    语言学的启蒙阶段
    有两门语言学的课令他至今难忘,也是促使他日后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动力。其中一门课名为“Languages ofthe World”,由意大利裔美籍的语言学家Mario Pei讲授。这门课让他大开眼界,了解到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在Pei教授的建议下,他们联名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It's not all Greek”,的文章。这篇短文的内容主要是讲汉语,即使并非是正式的学术论文,却也算是王士元科研生涯中的第一篇文章。另一门课由著名的语言学大师及非洲人类学家Joseph Greenberg所讲授,虽然只是本科生的语言学概论的课,Greenberg却介绍了三四十个非洲语言基本词汇的语料。Greenberg严谨的治学态度给了他非常深刻的启发,也激发了他对语言学的浓厚兴趣。
    另外一件激发他对探索语言兴趣的事是,大学时代有一天,他和三个室友一起到学校附近的一家中国饭馆吃饭。当三个美国同学都盼着他替大伙儿点菜时,他却发现自己和餐厅里的侍者沟通不良,和对方讲上海话讲不通,和他说普通话对方也不懂,因为侍者是台山人,最后只得用英文点菜,这让在场的三位同学都调侃他还算是中国人吗。由于自小生活的环境中就接触到多种语言和方言,包括与祖母交谈时所用的怀远话、在上海就学时和童年玩伴所说的上海话,还有在上海租界可以听到的法语、日语等,这些经历都让他体会到中围方言的众多差异和世界语言的丰富多样,并对人类精彩纷呈的语言遗产深深着迷。
    早期的学术经历
    王士元于1956年和1960年在密歇根大学先后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时期与Gordon Peterson教授学习声学语音学,并和Kenneth Pike教授学习一般语言学及音系学。后来在Peterson教授指导下取得博士学位,并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研究实验中心和IBM Thomas J.Watson Research ci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1960年,应博士导师Petetrson教授的邀请,回到密歇根大学与遗传算法之父John Holland教授合开“Communication Sciences”的课。1961年,赴俄亥俄州立大学任英语系助理教授,随后在该校创办语言学及东亚语言文学两个系,并担任此两系的系主任。
    伯克利时期
    1966年在赵元任先生的邀请下转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30年后于1995年退休。任职于伯克利时,在1967年成立语音实验室(Phonology Laboratory),这是美国最早的语音实验室之一;于1973年创办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报》并任主编至今,该学报是中国语言学领域第一本国际性刊物。这一年,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时邀请下,王士元第一次有机会回到中国讲学。当他再回到伯克利时,便体会到当时中国已有许多出色的语言本质的研究,而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传统甚至可溯及两千年前,只可惜这个研究传统却从未和国际上的语言研究有过充分的学术交流。为了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学术界,并让国内学者也能知悉外国学者最新的文献和研究动态,在院长的支持下,《中国语言学报》正式开始运作,1973年创刊的第一期第一篇文章,就刊登了有“非汉语语言学之父”之称的李方桂先生的经典文章《中国的语言和方言》。P3-7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