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数字影像视觉形态研究
ISBN:9787507855968
作者:作者:吴向阳//张常霞//冯秀彬|责编:韩蕊
定价:¥68.0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316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数字影像形态概述
  第一节  数字影像形态的研究范畴
  第二节  数字影像形态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数字影像的基本形态
第二章  数字影像形态流变的根源
  第一节  影像是科学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崭新视觉形态
  第二节  数字影像从技术上全程革新影像形态
  第三节  数字化从审美本质上对影像形态的影响
  第四节  数字技术对影像传播功能的影响
第三章  视觉设计范畴下的数字影像形态
  第一节  数字影像视觉形态的所指
  第二节  数字影像的视觉形态设计要素
  第三节  数字技术对影像视觉形态设计的影响
第四章  数字影像视觉形态的设计之源
  第一节  数字影像形态的视觉本源
  第二节  视觉视域内的数字影像视觉形态
  第三节  数字动画视觉形态设计的艺术性表达
  第四节  影像中数字化元素的造型设计
第五章  传统影像视觉形态的应用及外化呈现
  第一节  数字影像在公共艺术中的呈现形态
  第二节  数字影像在表演展示空间中的呈现形态
第六章  新媒体影像视觉形态的应用及外化呈现
  第一节  沉浸式数字影像视觉新形态
  第二节  身临其境式的数字视觉影像新形态
  第三节  数字影像的伦理与社会影响
  第四节  可操控的数字影像的未来时态
参考文献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数字影像形态概述
    数字技术与计算机相伴而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数字技术无处不在,已经深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字技术在影像传播领域中的应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在艺术创作形态、呈现方式和传播平台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数字影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了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交叉融合的成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形态和创作及审美规律。这些独特的艺术形态和规律,不仅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数字影像在表达上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交互性,在传播上则更具广泛性和便捷性,能够让观众迅速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这些特点使得数字影像在艺术领域中逐渐占据显著位置,同时也在艺术领域展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
    第一节  数字影像形态的研究范畴
    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影像已经成为人类沟通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基本形式之一,数字技术的融入对影像的内容创意形态、外化呈现形态以及创作生产流程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在“数字影像视觉形态研究”这一语境下,“影像”的概念有其特定范畴。传统概念中的影像是拍摄对象留在胶片上的正像或负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的获取和存储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首先,影像拍摄的对象从静态扩展到动态。在19世纪30年代,相机仅能捕捉静态图像。随着电影的诞生以及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得以使用胶片摄影机拍摄动态影像,运动成为影像的灵魂所在。其次,数字化制作已经成为获得影像的重要手段之一。胶片影像时代,人们只能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将拍摄对象转化为影像,而数字影像时代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制作,实现“无中生有”的创作。数字化制作不仅可以让创作者随心所欲地创造现实世界不存在的场景和角色,还可以对已有的影像进行各种形式的编辑和修改,极大地丰富了影像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为影视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从而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最后,影像存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影像的存储依赖于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而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的方式将影像存储在计算机中。这种存储方式不仅更加便捷和高效,还可以实现快速的数据传输和处理。存储介质也从有形的胶片、磁带等物质形式转换为无形的没有颜色、没有尺寸、没有重量的计算机二进制转化和处理后的字符串。这种转换不仅改变了影像的存储方式,也为人们对影像的处理和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性。
    数字技术的融入对影像的内容创意形态、外化呈现形态以及创作生产流程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从当下的传播媒介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影像”的概念已经和传统的图形图像、图片摄影在艺术领域逐渐区分开来,其内涵中更加明确的指向是动态影像。从传统成像技术、录像艺术、DV艺术到现在的数字条件下的影像生成,影像的表现对象、表现形式以及展示形态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特别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字影像的内容与形态更加多样化。
    基于上述阐述,本书所研究的数字影像是指采用数字技术制作和呈现的动态影像视觉形态。这种视觉形态涵盖了影视视觉设计、影视艺术、图形元素设计、虚拟成像、美术表现风格、动画技术以及创意表达等多个方面。因此,本书内容主要是对艺术范畴的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动态影像视觉形态进行研究。数字影像以动态影像为基准进行研究角度的认知,在此理念下,本书的数字影像涵盖了影像获取、影像剪辑、影像内容设计、影像叙事、影像合成、影像造型、影像数字呈现方式、影像传媒平台拓展、影像功能性应用及影像与成像媒介等主要内容。本书对以上内容进行视觉形态的梳理及研究,在视觉形式的形成与呈现、实践应用及理论与审美方面取得研究成果,构建现阶段数字影像认知与发展体系。
    第二节?数字影像形态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书以数字影像视觉形态研究为核心,主要围绕数字成像技术、动态影像艺术、视觉形态设计3方面内容来展开,系统梳理并深入探讨数字成像技术、动态影像艺术、视觉形态设计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从而为数字影像艺术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上的科学认知。
    在研究之初,我们面临的数字影像还是一个相对单纯的技术概念。在2012年项目申报之时,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没有给数字影像提供一个普及和呈现的平台,相关技术也没有踏入影像艺术的相关领域,当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数字影像与视觉形态的关联,在成像的状态下围绕数字影像的成像、后期、视觉艺术设计、美术风格、特效特技、动画艺术来进行梳理与总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几年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数字影像的内涵和外延迅速扩展。我们被这个时代推着前行,不断地在实践和研究中发现该研究内容越来越庞大且富有无限的可能性,面对应运而生的影像视觉形态的新生命力,我们调整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深入研究了数字成像技术的最新发展,包括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等技术对数字影像的影响。这些技术不仅为数字影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空间,还使得数字影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面媒体和影视媒体。现实世界中数字影像在影视、广告、游戏、旅游、医疗、军事、建筑等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故事情节中,感受更加真实的视听体验。数字影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力,深入了解动态影像艺术的构成要素、表现手法、美学特征等方面,便可感受到动态影像艺术在数字影像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视觉形态设计是数字影像艺术的基础,它涉及数字影像的色彩、构图、光影、质感等方面。本书通过对视觉形态设计的深入研究,总结了数字影像艺术的视觉特征和美学规律,为数字影像艺术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上述研究,数字影像视觉形态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涵盖了数字成像技术、动态影像艺术、视觉形态设计等多个领域。在思路上就这三者而言,新的认知是数字影像视觉形态研究的基础,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入融合带来的变化是研究核心,数字化后的影像对于视觉形态的扩展是研究的主要方向。也就是说,本书研究的两个视角是影像视觉形态的数字化和数字影像的视觉形态多样化。影像视觉形态的数字化与数字影像视觉形态是认知数字影像、视觉形态的两种途径。数字影像视觉形态对设计思路、形态的视觉效果、制作方式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基于数字影像技术的提升,它在美术、设计、拍摄、剪辑等创作视觉形态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数字影像理念的影响下,视觉形态作为其表现形式,在呈现方式、功能拓展、艺术形式上产生了新的可能性和发展领域。
    在研究方法层面,结合我们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及影像创作实践,拓展思路并融入实践经验,通过比较、调研、参与和梳理总结出一系列视觉形态的研究创作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具有促进创新和创意思维的价值,同时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研究内容更具实用性和前瞻性。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