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ISBN:9787574605299
作者:作者:蒯乐昊|责编:王管坤
定价:¥65.0
出版社:湖南美术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26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缘起
佛道之争
太武灭佛
昙曜何人?
五个皇帝?
打破关系
曜归何处?
十寺疑云
三条路线
帝后相争
二佛并坐
佛母华塔
迁都洛阳
华瀛论辩
国宝之泪
先生往事
云冈长眠
尚未完成
考古侦破
是窟是龛?
人的工程
窟寺孰重?
云冈新生
文物医生
交棒未来
拼图游戏
墓室解密
数字云冈
移动之云
文物赋能
AI赛道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页/试读片段

    佛道之争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座,附属石窟209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规制极为宏大,开一时风气之先。但关于云冈石窟,历代文献记载极为稀少,这是因为云冈本身的砂岩质地,导致石刻铭记不易保存。不得不承认,关于云冈石窟,我们所知甚少。
    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约470—527),任东荆州刺史,曾到平城(北魏中期都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游历。在他的《水经注》中,留有对云冈石窟的描写:“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成为历代云冈人常常挂在嘴边的名句。我们的故事就要从这里讲起。
    公元4世纪,西晋覆灭,中原战乱频仍,生民流散严重,劳动力紧缺,因此,四分五裂的割据政权,把掳掠人口、财富、牲畜作为增强实力的重要手段。《魏书》里密密麻麻都是类似的数据。《魏书·太祖纪》中记载,仅天兴元年(398年),陆陆续续往京师迁徙的就有“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
    对于这些向内迁徙的新移民,政策也给予支持。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一409)下令,分田发牛,既给劳动资料,又给劳动工具,“诏给内徙新民耕牛,计口受田”。
    从这些措施中可以窥见新政权的决心。正是那一年的七月,北魏正式迁都平城,“始营官室,建宗庙,立社稷”,希望在这里建立永久性的都城。建立帝都这样的大型国家基建工程必然需要海量工匠,迁徙而来的数以万计的“百工伎巧”大有用武之地,而他们也成为未来平城石窟寺营建的劳动人才储备。
    从天兴元年道武帝迁都平城,到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467—499)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魏国都的时间长达九十六年。在这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平城既是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国北方的文化中心。历任北魏皇帝不但让大量的劳动技术人口迁移至平城,也致力于网罗才学之士。
    道武帝之孙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对待佛教的态度颇为摇摆。《集古今佛道论衡》中描述,太武帝执政之初对佛教治国相当向往,“每引高德沙门,与谈玄理。于四月八日(佛诞日),舆诸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散花礼敬,笃敬兼至”。尚未攻下北凉的时候,太武帝就曾以兵力相威胁,希望能得到北凉的高僧昙无谶。但也正是这位太武帝,后来下令诛杀和尚,毁灭佛像,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灭佛运动。古代中国共有三次灭佛运动,史称“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就是其中一“武”。
    拓跋焘身边有一位重要的智囊崔浩(381一450)——他辅佐北魏历经三帝,可称“三代国师”。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家中历代为官,崔浩本人才艺通博,智谋过人,时常自比为张良。道武帝、明元帝两朝,崔浩都受到重用。因他文辞和书法出众,道武帝时常命他跟随左右。
    道武帝长年服用寒食散,晚年的他可能已出现神经中毒的症状,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左右官员常常因为微小的过失就被治罪乃至杀头。百官为了保命,对这个暴跳如雷的皇帝能躲则躲。崔浩当时年轻,只是个负责文书工作的著作郎,在官僚都懒政以避祸的情况下,“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道武帝倒也有温情脉脉的时候,他甚至叫人给崔浩送粥,以示关怀。当时的满朝文武中,崔宏、崔浩父子以忠直著称,几乎唯有他俩没遭过皇帝的罪责。P5-7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