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达善之旅
ISBN:9787519481919
作者:作者:周仁康|责编:刘兴华
定价:¥78.0
出版社:光明日报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51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名邑问祖: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第一节  东南名邑
  第二节  畈周溯源
第二章  童少时光:少年初长成,自在恰如风
  第一节  困难时期
  第二节  学校生活
  第三节  家庭影响
第三章  务农岁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第一节  辍学前后
  第二节  农业劳动
  第三节  副业创收
  第四节  生活趣事
第四章  杏坛初登: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第一节  招录前后
  第二节  相互为师
  第三节  教学初探
  第四节  往事如云
第五章  师范印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第一节  报考前后
  第二节  初临师范
  第三节  勤学秘诀
  第四节  课余生活
  第五节  友谊久远
第六章  马渚耕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一节  马小印象
  第二节  教学日常
  第三节  教改尝试
  第四节  教导工作
  第五节  辅导学校
第七章  实验回忆:康节名天下,流芳到子孙
  第一节  初到实验
  第二节  始教数学
  第三节  教科管理
  第四节  关注育人
  第五节  和谐集体
  第六节  大专函授
第八章  达善奋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第一节  初遇东风
  第二节  百年校庆
  第三节  新建校园
  第四节  特色培育
  第五节  队伍建设
  第六节  素质教育
  第七节  校长培训
  第八节  学校规划
  第九节  专著出版
  第十节  达善故事
第九章  学区作为: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第一节  凤山攻坚
  第二节  兰江努力
  第三节  学术领衔
  第四节  生活花絮
第十章  退休赋闲: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节  阅读欣赏
  第二节  回归田园
  第三节  旅游休闲
  第四节  房奴故事
  第五节  悦事连连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名邑问祖: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敦亲睦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个叫周仁康的普通人,出生与生长在什么地方?周姓氏族又来自何方?下面听我娓娓道来。
    第一节  东南名邑
    余姚,素有东南最名邑的美称。它地处宁波西部的姚江流域,南枕四明山脉,西毗绍兴上虞,北濒杭州湾。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北纬30°。余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馀姚”之名裁取了句馀山之“馀”,姚江之“姚”,一山一水合称为“馀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用简体字,成了“余姚”,沿用至今。
    余姚历史的文献记载从虞舜开始,先后有“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之说。春秋时期余姚属越国,战国时期余姚成了楚国辖地。余姚秦时置县,建县已有2200余年历史。
    余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余姚有三张金名片。
    第一张金名片:“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前,余姚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史前文化——“河姆渡文化”,使余姚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与良渚文化一起被誉为浙江史前文化的两朵“奇葩”。
    第二张金名片:“姚江文化”。自汉以来,余姚硕儒辈出,群彦争辉。汉代高士严子陵、明代著名心学家王阳明、中日文化交流先驱朱舜水、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余姚也因此被誉为“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
    第三张金名片:“浙东红色文化”。余姚也是一方红色的土地。抗战时期,余姚梁弄成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浙东大地上燃起了抗日烽火,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1949年5月23日,伴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65师、66师成功进驻姚城,余姚宣告解放!经过“土改”,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饱受苦难的底层百姓终于翻身做了主人。从此余姚人民为了美好的明天,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艰苦奋斗,几经曲折,百折不挠,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致富之路,开启了70余年的达善之旅。
    第二节  畈周溯源
    农历丙申年七月初七(公历1956年8月12日),我出生在余姚县丰北乡畈周村的一个贫穷的农家。尽管新中国成立后贫下中农翻身做了主人,有了政治地位,但物质生活仍非常贫乏。
    据母亲讲,那天早晨长辈们刚拔早秧回来我就出生了,因为农忙时农民开工都早。按此推算,我的出生时辰应该是卯时。老一辈的人讲,卯时出生的“猴子”以后比较操心和忙碌,这大概是我的宿命。
    在我出生后第3年,我大妹出生了,父母给她取名为周利芬。我的小妹比我小10岁,取名为周雪芬。我的父母是文盲,取名就随大流。当时取“芬”“娟”“花”“红”“芳”之类的名在农村是很普遍的。
    1956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截至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参会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共商国是。开幕式上毛泽东作了激情澎湃的讲话:“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我想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探究建立新制度的达善之旅。
    畈周是分布在宁绍平原上的许许多多村庄之一,距当时余姚县城中心的桐江桥十里,在县城的西北方向。村落之间常是绵延一两里的繁茂的稻田。
    村东二三里是候青门江,江对面是康山村。大江从老方桥方向往东一直流进余姚县城里的武胜门桥。此江是本村重要的交通水道,我务农时常在这里划船去余姚城里办事。距村二华里,南面是巍巍的丰山,山脚下的村落是何高岙,我的大妹周利芬嫁到了这个村子里。村西二三里是逶迤的后山,沿山是岙岱口与叶家山两个自然村。村北间隔一里是陶家村与太平桥。
    P1-3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