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地理历史
第一章 千年来时路
1. 日月悠悠岁月远 斗转星移话冈身
2. 安亭起源探微
3. 黄渡的由来,与春申君有关
4. 黄渡何时成镇
5. 疁城遗址考
6. 从方泰墟到方泰社区
7. 安亭江释疑
8. 安亭江上“六泾”考
9. 黄渡的渡口
10. 开挖吴淞江越河
11. 方泰境内的两条大河:蕰藻浜与盐铁塘
12. 盐铁塘琐忆
13. 江河中的沪与簖
14. 双墩古井
15. 千年银杏树
第二章 遇河架桥
1. 井亭桥
2. 六泉桥
3. 弥陀桥
4. 侍郎桥
5. 黄渡的河与桥
6. 彩虹桥
7. 闹市中的东江桥
8. 为何积善桥称婆欢桥
9. 吴淞江上千秋桥
10. 西江桥上看塔影
11. 三家张姓与张家桥
12. 河与桥:从龚浦河、戚浦河到陆皎浦
第三章 古寺名刹
1. 名僧海月重修菩提寺
2. 菩提寺新址的前世今生
3. 永怀寺——安亭第二寺
4. 一地三座城隍庙
5. 安亭的关帝庙等
6. 罗汉寺
7. 历史上的香林庵
8. 杨林寺钟声响十里
9. 最早的龙王庙
10. 老顾庙
11. 别有情趣的菩提寺庙会
12. 张留侯庙里捉迷藏
第四章 名宅古建
1. 王益与世美堂
2. 明代名宅宝纶堂
3. “遯角厅”及“遯”字
4. 高墙耸立的马家大院
5. 蒋家大院
6. 红月楼的传说
7. 张家宅与消夏湾
8. 方泰昼锦坊
9. 吴塘烽堠
10. 方泰境内的烽火墩
11. 二黄先生墓
12. 曹豫才墓园
第五章 街巷村野
1. 古镇安亭钱姓
2. 安亭项家宅
3. 名臣才子与周公村
4. 明代黄渡的大户人家
5. 古镇陆家巷前世今生
6. 陆家巷的五大家族
7. 陆家巷往事
8. 高泾与王氏家族
9. 古镇安亭商家几何
10. 20世纪上半叶的黄渡街市
11. 黄渡十景
12. 赤雁浦,诗般的村落
13. 陆皎浦为何称落剑浦
14. 赵孟頫与赵塔村
15. 茭门村景美如画
16. 虎啸安亭闻何时
下篇 文化风貌
第六章 古代楷模:先贤去虽远 风骨照千秋
1. 画兰圣手普明和尚
2. 吴淞江治理功臣——任仁发
3. 亦师亦僧的道衍
4. 传胪进士金楷
5. 谏士杨瑛
6. 昆剧双星——沈采与沈龄
7. 两任知县尤敬斋
8. “明文第一”归有光
9. 豪门举人沈璐
10. 里中第一方泰邱氏
11. 六泉先生张名由
12. 来自安亭的山东县令章棨
13. 安亭张氏十世传叙
14. 隐逸的君子:归有光之子归子慕
15. 坚硬书生黄淳耀
16. 阚选:玉峰高燕,一时人物
17. 篆刻名家孙光祖
18. 山东布政使徐恕
19. 震川书院建造者——张鉴
20. 清代《安亭志》作者考
21. 王初桐与《方泰志》
22. 章树福与《黄渡镇志》
第七章 近现代榜样:探路黎明前 启幕新时代
1. 传奇人物方性初轶事
2. 徐悲鸿的老师:周湘
3. 中国广播事业的开创者——吴道一
4. 古音乐专家丘琼荪
5. 冯简:中国无线电通讯的开拓者
6. 谭正璧:文海沉浮 传奇人生
7. 中医世家蒋梅春
8. 推拿泰斗朱春霆
9. 建党初期优秀共产党人夏采曦
10. 《51号兵站》“小老大”的原型:盛慕莱
11. “百雀羚”创始人——顾植民
12. 国画大师宋文治
13. 围棋大师陈祖德
第八章 文脉渊源:智慧和思想在这里传扬
1. 四百八十多年前的黄渡小学
2. 震川书院
3. 林则徐在震川书院
4. 访归震川先生故居
5. 震川中学诞生记(口述人:张正 记述人:王元昌)
6. 樊翔、樊轩与震川中学
7. 乡村教师的摇篮——安亭师范
8. 东泾草堂出诗才
9. 古镇自古多墨客
第九章 勿忘国殇:乡人悲壮而慷慨的抗争
1. 百姓怒烧倭寇
2. 齐卢之战,殃及安亭
3. 日寇在安亭的暴行
4. 炸弹池
5. 漳浦河上的枪声
6. 巾帼也是抗日兵
7. 自卫民众打游击
8. 抗凌辱何惧捐躯
第十章 风俗民间:有传说,更有传承
1. 安亭药斑布
2. 安亭的赛神会
3. 石榴姑娘
4. 扛三姑娘
5. 王可交升仙
6. 永安塔传说
7. 巧接短梁
8. 彩凤姑娘织锦铺桥
9. 鸡鸣塘的传说
10. 张良与授书桥
11. 乡土俚歌
12. 黄渡田歌
日月悠悠岁月远 斗转星移话冈身
陶继明
距今约一万年前,现在被称为嘉定的这片土地,静静地沉睡在暗潮汹涌的东海海底。古老的长江,浩浩荡荡,裹挟着大量的泥沙,从千里之外向着茫茫大海奔涌。日出日落间,潮汐海浪不甘寂寞,日夜不停地与长江在这东海沿子进行着日复一日的激情交融。大自然中两股神奇的力量,内外相互作用,让大量的泥沙和海洋贝壳类动物的残骸,逐渐在这一带堆积。大约七千年前,在这里顶起了一条高出海平面的沙堤,这就是日后冲积平原的雏形,几列平行的沙带。
沧海桑田。几经变迁,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偏西北至东南走向的一线,被称为“冈身”,也称“冈身带”。冈身的外缘北起娄塘,历经方泰、黄渡、南翔,越吴淞江,经今闵行区诸翟、奉贤区俞家塘、新市,南抵柘林,长一百三十公里,宽约四至十公里,海拔约四米。
冈身形成后,冈身以东是茫茫东海,而冈身以西的地区,渐由浅海变成潟湖,成为一片水丰草美的沼泽地带,成为孕育生命的绿洲,生长着大批动植物:水中鱼、虾、鳖繁密成群;陆地上覆盖着繁茂的植物,其中以栲树和青冈栎为主要树种;丛林中,果实四季可摘,大量的野猪、野牛、麋鹿、老虎、大象出没其中,仙鹤、白鹭成群。
冈身地势高爽安稳,人类有了栖息生存的条件。嘉定先民首先顽强地生活在冈身带及冈身以西的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冈身以西地区变成了陆地。从历史和地域的角度合理推论,今嘉定地区应在崧泽文化圈内,当地最早的先民,应是从今青浦、昆山迁徙而来的,与青浦、昆山交界的安亭、黄渡应是他们最早的落脚地。
据光绪《嘉定县志·杂志》记载,“(南宋)淳祐间,黄白泾西民掘土四五尺,得龙骨,送于官。元元贞二年,周港民凿井,亦得龙骨,知此地昔时皆海也。”元代诗人杨维桢有诗为证:
黄冈之土凿层层,枯骨专车几劫崩。
坐断海尘朝暮事,劫灰何必问胡僧。
这里所谓的龙骨,其实就是鲸骨化石。20世纪60年代初,嘉定外冈、黄渡等地,曾出土鲸类遗骨和牡蛎壳等大量海生物的化石。方泰星明村出土了亚洲象化石,方泰南烟墩附近出土了梅花鹿化石,黄渡顾家村出土了水牛化石,根据考古测定,这些化石与附近新石器时代的标本相近。根据绝对年代资料断代,黄渡成陆至少已有五六千年,方泰成陆至少已有四五千年。考古发掘证明,这条古冈身已有四千年至六千年的悠久历史了。
关于古冈身的文献记载,历代均有。最早的记载见于北宋宋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濒海之地,冈阜相属,谓之冈身”;南宋杨潜的《绍熙云间志》载:“在县东七十里,凡三所,南属于海,北抵松江,长一百里,入土数尺皆螺、蚌壳。世传海中涌三浪而成,其地高阜,宜种者菰菽麦。”清代乾嘉学者王鸣盛有诗《练川杂咏》道:
去去沙冈又外冈,槿花篱落自斜阳。
树头几点疏疏雨,便惹秋风作意凉。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