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导师离世后,我们怎么办?
虔信不离智慧
导师与光明
世界之心
薄伽梵对我意味着什么
圣人与思想
圣人无教
你就是理解本身
理解实相
死之真相
真苦行与假苦行
做目击者
关于束缚与解脱的终极真理
健康、疾病和室利·拉玛那·马哈希的启示
能量、创造与爱
谈谈当下
概念之我与自由之我
醒态与叠置
灵性建议
深沉的寂静
我真正想要什么?
无为不是冷漠
藏在帽子里的兔子
译后记
附录 拉玛那·马哈希的教导:“我是谁?”
阅读古代经典,我们反复读到,人类的伟大领袖们关注生活的基本面,而于生活的细枝末节则不甚挂心。我也认为,如果我们想要过上快乐的生活,就必须不断回到基本问题,并习惯于自我追问——不是追问我想要什么,而是追问我真正想要什么。留心当下正在发生什么,胜过迷失于种种复杂的理论。
如果我们想要变得快乐,就必须再三留心当下正在发生什么——我们身在某处的当下、回家后的当下、工作时的当下、度假时的当下等等。如果我们密切关注,就会浮现出一幅越来越清晰的图像,它描述了我们在自己周围建造的“监狱”之规模。某件让我们愉悦的事情发生,我们便立刻朝那个方向奔去,投入巨大的能量获取让我们愉悦之物。某件让我们不悦的事情发生,或者出现了那样的征兆,我们便生起抗拒,立刻用全部的能量放大原本的非人格化反应,使之成为“我”害怕、“我”愤怒等等。就这样,我们成了我们过去植入的各种反应的奴隶、仆人、提线木偶。我们被锁在了过去,而只要我们继续喂养这些反应,我们就继续不快乐。
总的来说,我们拒绝看到这一点。如果我们不快乐,那是父母的错、伴侣的错、孩子的错、老板的错,而不是我们的错,我们怀有的是善意。我们完全忽略了一个事实:让我们受伤的正是我们自己。这种忽略是因为我们把能量耗费在了身体反应和心理自动作用上,它们在很久以前,也许在我们幼年时,起到过这种或那种良好的作用,但现在,它们就像孩提时的旧衣服,不再适合我们。
我真正想要什么?
也许我会活到70岁、80岁或90岁,到那时,回首往事,我能说些什么?我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在恐惧、抱怨和追逐实际上并不重要的东西中度过了一生。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讲的是美国开发的一种新的疗法,书中有个接受了这种疗法的人说:“神经症就是尽你所能地死死抓住某种你真的不想要的东西不放。”我们为了实际上不想要的东西——我执、人格——而斗争,有时斗得头破血流,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真正想要什么?
我真正想要的是快乐,我真正想要的是爱,我真正想要的始终是回到这样一种已知的状态:我是温暖本身,各种限制消失不见,世界是个生活的好地方。但我们已经改变,回到了旧的我执。当我们为了爱而放下一切,世界是个天堂。但我们已经出于习惯回到囚笼、回到监狱、回到德国人所称的“绝对命令”:你必须这样,你不可以那样。我们已经回到“我想要这个,不想要那个”。但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我们不可能既是爱又是私我,而必须做出选择。自私的爱就像干的水、方的圆,不可能存在。
我真正想要什么?
自由是毫无限制。当有了爱,当我放下了一切,当一切消融于那唯一的经验本身,就有了自由。为什么我不留在那里?为什么我再次回到了我的恐惧、我对处境的执着、作为个体的我、我的银行账户、我的工作、我的这个或那个?只有一个可能的答案:因为我疯狂。我们必须清清楚楚地意识到我们的疯狂。我们必须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只要我们在以一种明知百分之百会失败的方式寻找快乐,我们就是疯狂的。我们必须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如果我们试图在囚笼中找到自由,我们就是疯狂的。疯狂并不太糟糕,但保持疯狂就是愚蠢。这种疯狂产生于我们被养大的方式,它告诉我们:你是这,你是“那”,你是无数的事物。而这样告诉我们的人明明知道自己是“一”。他们的目光同样远离他们自身,他们看的是监狱的栏杆、安全的假象。他们忽略自身,死死抓住各种虚假的“我”不放。这种我们从小就过的生活常常由职责组成,而职责不能代替爱。我们满眼都是责任:上帝要求履行一大堆责任,祖国要求履行一大堆责任,还有更多的责任——对学校的责任、对家庭的责我真正想要的是自由本身。自由不是摆脱依附,任、对邻居的责任等等。这是一个慢性死亡的好办法。有人会说:“你说得对,你总不能一直抄着手坐在椅子上吧。”我倒不会,可如果你还这么生活,这椅子就是你的归宿!如果你还这么生活,这椅子上的生活就将是你为你的孩子们一手打造的生活。因为没有爱的生活足以致残。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