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断舍离(青少版)
ISBN:9787121488450
作者:作者:蔡仲淮//杜婉铜|责编:王小聪
定价:¥48.0
出版社:电子工业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151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引子 你知道什么是“断舍离”吗?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不只是扔东西
  断舍离能带给你什么?
  青少年也需要断舍离
第一章 整理物品:学会断舍离,终生都受益
  物品断舍离: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
  营造轻松氛围,同家长一起整理
  不要为了合群,去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
第二章 简化学习法:懂得断舍离,学习更轻松
  你真的会学习吗?
  费曼学习法为什么更有效?
  五步学习法:预习、理解、巩固、应用、反思
  兴趣班断舍离:同家长约定退出机制
第三章 整理朋友圈:远离“劣质”的朋友
  懂取舍:远离“劣质”的朋友
  跟讨好型人格说“拜拜”
  直面欺凌:对欺凌行为勇敢说“不”
第四章 时间规划:时间管理上的断舍离
  记录一下,看你的时间去哪了
  四件事:你先处理哪一个?
  80/20法则: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拖拉磨蹭的毛病怎么断?
第五章 劳逸结合: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
  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
  莫法特休息法:学习休息两不误
  睡眠:彻底的“停工”期
  适量运动让身心更健康
第六章 手机断舍离:把手机当成工具,而不是当成玩具
  手机成瘾:别让手机偷走你的梦想
  学会这几招,对手机进行断舍离
  玩游戏真的会上瘾吗?
  网络时代,重塑自己的自控力
第七章 独立思维:在心理上及时“断乳”
  在心理上“断乳”,培养独立人格
  独立思考,做自己的“指挥官”
  不能用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
  父母学会断舍离,孩子才能养成独立人格
第八章 走出舒适区:你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所有的成长,都是从走出舒适区开始的
  试着改变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
  培养逆商:打造反脆弱系统
  一边断舍离,一边接纳新事物
第九章 正视离别: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堂必修课
  你存在分离焦虑吗?
  直面失去与离别:做有情有义、内心强大的人
  通过生死离别,让自己学会断舍离

精彩页/试读片段

    物品断舍离: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
    在物资充盈的时代,我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物品,如玩具、衣服、学习用品、书籍、运动器材等。
    大量的物品塞满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使原本不大的房间变得更加拥挤、凌乱。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每次放学回到家,都会被父母嫌弃,被指责邋里邋遢、东西胡乱摆放,之后在父母的逼迫下,才开始不情愿地整理。
    太多的物品,会成为负累,成为对我们的束缚,增加选择的难度。就像山下英子所说:“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
    【情景故事】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实验中,他将参与实验的孩子随机分成两组,孩子们的任务是根据要求绘画。
    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画笔中选1支作为绘画工具,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画笔中挑选1支。结果,第二组孩子提交的作品质量明显不如第一组。
    接下来,研究者让第一组孩子从3支画笔中选出1支自己最喜欢的,让第二组孩子从24支画笔中选出1支自己最喜欢的。然后,研究者试图说服孩子们,让他们放弃选中的画笔,这样就可以得到另一件礼物。
    结果显示,第二组孩子更轻易地放弃了他们所选择的画笔。
    选择太多,只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过多的选项面前不知所措,即使做出了选择,他们得到后也不会太过珍惜。
    每一件物品都是有“灵魂”的,如果我们得到一件物品后,却置之不顾,那么,物品本身也会滋生“怨气”,失去其应有的活力。正如日本美学家柳宗悦所言:“器物因被使用而美,美则惹人喜爱,人因喜爱而更频繁使用,彼此温暖相爱,共度每一天。”
    如果你的房间被大量的物品弄得乱七八糟,这其实是在赋予自我否定和自卑能量,实在要不得。
    【行动指南】
    断舍离,要从整理物品开始,这是断舍离的最近入口。
    对物品进行断舍离,要学会归类思维,把物品按照衣物、书本、玩具等进行归类。归类是一种逻辑思维,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乃至在以后的工作中,都会用到。
    整理物品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和原则。
    1.三分法
    在物品整理和收纳上,最常用的是三分法。
    在整理物品之前,先要学会用俯瞰的方法审视所有物品,对自己的物品做一下总的盘点,将其分为三类。
    比如,自己卧室中的物品可以分为学习用具、玩具、其他物品三类,每一大类还可以再细分为三小类——学习用具可以分为教材教辅、文具、课外读物三类。如此不断地重复三分法,通过归类来避免物品的凌乱,将无用的物品剔除出去。
    2.“七五—”总量限制原则
    断舍离,要掌握好收纳空间的总量限制原则。
    第一,看不见的空间,只放七成。比如衣柜、床头柜、抽屉等,要留下三成空间,一方面方便拿取物品,另一方面能有效控制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
    第二,看得见的空间,只放五成。比如书桌,如果放太多东西,会显得杂乱,影响美观。
    第三,装饰性的空间,只放一成。比如客厅的装饰性物品,以少为美。
    如果收纳空间的占用率超出了上述标准,就可以对相应物品进行断舍离。
    3.半年没使用的物品可以舍去
    超过半年没有使用的物品,其利用率已经很低了,如果使用价值不高、纪念意义不大的话,应果断舍弃。
    4.令人压抑的物品应当舍去
    如果某个物品经常给你带来烦躁、压力和不愉快的压抑情感,可以考虑舍去。比如,不好用的笔、吱吱响的椅子、不舒服的鞋子,或者是某件容易让自己产生负面联想的物品,都应当舍去。
    按照上述方法、原则整理物品,循环往复,剩下的物品一般都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精品,个人断舍离的层次也会随之提高,从而培养出只专注于精品和好物的自己。
    【作者有话说】
    整理物品时,要考虑它是不是必需品——也就是“没它不行”,而不是“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用得到”,才能筛选出与自己契合的物品,舍弃那些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物品,从而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随着物品越来越少,你的内耗也会越来越少,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上,从混乱无序中解放出来,增强对物品和生活的掌控力。
    营造轻松氛围,同家长一起整理
    在你的认知中,家是什么呢?
    是确保自己和家人健康、安全与舒适的场所,还是用来囤积物品的“仓库”?
    如果是后者,那就请你运用你所掌握的收纳方法,对住所进行一次断舍离,让“仓库”回归“住所”属性,保证居住的安全与健康。
    事实上,居住环境同人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
    有“提灯天使”之称的英国护士南丁格尔,不仅因为其开创了护理事业而广为人知,她还研究过居住环境同疾病发生之间的关联机制。
    南丁格尔认为,恶劣的居住环境是滋生各种疾病的温床,而“怠慢与无知”是造成居住环境恶劣的重要因素。所谓怠慢,是指人们懒得去检查住所的角落是否干净卫生,懒得每天进行住所清扫和开窗换气工作。
    南丁格尔的观念同断舍离如出一辙,都强调对住所进行整理、清扫,利用收纳术,以及扫、擦、刷、丢弃的打扫方式,将“住所”改变成我们更乐于居住的“自在空间”。
    【情景故事】
    17岁那年,Asan开始创业,开网店卖服装。同许多女孩子一样,Asan喜欢购物,是当之无愧的“剁手党”,看见漂亮的衣服、鞋子,便毫不犹豫地买下。
    在Asan眼里,自己所拥有的每件物品都有其独特意义,她从不扔东西,积攒了100多双鞋子、200多顶帽子,以及大量的衣物。
    后来,尽管Asan搬进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公寓,大量的物品依然让家中拥挤不堪,朋友来做客时,都难以找到落脚的地方。
    朋友推荐她看一部名为《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的日剧,Asan深受触动,决定立即行动,开始断舍离,将原来舍不得丢弃的物品整理了十大包,全部扔掉。
    最后,在200多平方米的住所中,Asan只留下了9件家具,她认为,不断进行断舍离,不断为家居环境做减法,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由于工作、休息、娱乐都在家里进行,Asan便通过做家务的方式来缓解工作压力。在家被打扫干净,物品减少到极致后,她感到神清气爽,非常幸福。
    P10-14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