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前言
上编
历史中的经典
儒学的原初形态与经学
人文研究与经学探索
中编
《诗经》的情感世界与审美意义
礼的哲学意义
——基于《荀子·礼论》的考察
礼乐文明中的乐
——《荀子·乐论》解读
作为规范系统的礼
——从经学的现代意义看《仪礼》《周礼》《礼记》
《易传》的价值取向
《中庸》释义
《论语》中的人
《孟子》论治
下编
儒家经典与儒学
“六经责我开生面”
——王夫之释中国哲学经典
历史中的经典
从广义来看,经典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沉淀和前人思维成果的凝结。这一意义上的经典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更多地以智慧为其内容。知识和智慧需要加以区分:知识主要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理解世界,自然科学中的数、理、化等,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即属于知识性的学科,其特点在于以分而论之的方式把握对象。经典的内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性的认识成果,其特点也不在于分别把握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个领域或某一对象,而是侧重于跨越界限,从整体上理解现实世界。从现实的层面看,经典不同于一般文献或典籍的特点,也体现于此。
与智慧的以上指向相应,经典首先关切宇宙人生的普遍原理。以《庄子》而言,其作者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但书中也曾提到儒家的六经。在《庄子》看来,“《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这里所说的《书》《礼》《乐》《易》《春秋》属儒家的经典,“事”“行”和“名分”,可以视为广义的人的存在方式,“阴阳”则关乎宇宙或对象世界的存在形态。荀子也对儒家经典作了类似的概述:“《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所讽“天地之间者毕矣”,意在肯定经典涵盖了宇宙人生的总体原理,对以上原理的把握,则不同于知识性的理解,而是呈现为智慧层面的领悟。与智慧的追寻相联系,人们关切的问题涉及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人的理想存在形态,如何达到这种好的生活、理想的存在形态,等等,其中涉及成己与成物,包括成就何种自我,造就怎样的世界。在智慧这一层面,经典既注重“成就什么”,也关注“如何成就”,两者都包含规范性的内涵:把握真实的世界关乎对世界的说明,而理想世界的设定和成就理想的世界则指向对世界的规范和引导。由此,经典所凝结的智慧也从不同的方面切入了宇宙人生的深处。
如果仅仅从知识的层面看,则经典中所包含的若干内容在今天看来也许显得缺乏深度,有些方面甚至过时了。事实上,在自然科学的知识领域如物理、数学、化学等方面,今天受过巾等教育的人所达到的知识水平可能已超过了以往一些思想家。但是,在智慧的层面,却显然不能这样说。以往的思想家通过深层的洞察、创造性的想象,以及基于自身的知和行而达到的对世界的理解,往往包含着创造性的智慧内涵,凝结于经典中的智慧,体现的是先人对形上之道与人自身历史活动的深沉体悟。章学诚曾指出:“古之所谓经,乃三代盛时,典章法度,见于政教之行事之实。”①这一看法已有见于经典与人的历史活动(包括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形成于这一过程的思想成果既包括创造性的内涵,又具有恒久的思想魅力。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