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1章 这世界远比你想象的善良
第2章 行善会让人感到幸福,这很正常
第3章 切莫过于纠结动机
第4章 社交媒体充满善意(即便称不上鸟语花香,但也并非臭不可闻)
第5章 善良的人会成为人生赢家
第6章 理解他人的观点也是一种善良
第7章 任何人都能成为英雄
第8章 记得善待自己
第9章 善良的诀窍
致谢
参考书目
几年前,我的一个朋友不慎被她儿子随意扔在路上的滑板车绊倒,因为严重划伤而痛得哇哇大叫。后来,她不得不去医院缝针。当时有一个过路的好心人赶忙上前帮她,但她的儿子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些。他显然对她的痛苦不屑一顾.而且一直在闹脾气。
这类故事总会让我们觉得学步期儿童是自私的小怪物,全然不顾我们有多么爱他们。很多时候.他们似乎只关心自己,完全不在意其他人的感受。另外,确实有一些证据表明,人类在幼儿时期最具攻击性和暴力倾向,但这种性格特点很快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在青少年时期会平和许多。’其实,学步期儿童无视他人痛苦,甚至给别人制造痛苦,都是有原因的。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步期儿童很难体会他人的感受,即使这个人是其母亲,因为他们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认知能力也有限。他们如此以自我为中心.其实并不是他们的错。我们也不应该认为学步期儿童完全没有与人为善的能力。
两岁孩童也不是那么可怕
我们都见识过两岁孩童拒绝分享玩具的场景,他们通常会把自己的玩具紧紧护在胸前,坚决不让其他孩子碰。可孩童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学会“乐于分享”,毕竟就算是成年人,也并非人人都拥有这种品质。占有欲是一种很强烈的情感,心理学中称为禀赋效应。它指的是我们通常会紧紧抓住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想拱手让人,甚至也不愿意交换。我在早年创作的《花钱的艺术》一书中介绍了一些可以验证这种效应的独创性实验。例如,你免费给别人一个杯子,你会发现他们非常不愿意把这个杯子再出售给你,除非你的出价高于杯子的价值,即使这个杯子本来是免费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愿放弃已经属于自己的东西。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蹒跚学步的孩子呢。不过,事实证明,喜欢闹脾气的两岁孩童在分享方面也有令人意外的一面。至少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朱莉娅·乌尔伯研究团队所做的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
实验一开始,乌尔伯将两岁孩童分为两人一组,给每组一袋弹珠,还拿出一个装了木琴的箱子,箱子的表面只有一个孔。然后研究人员向孩子们演示,如果把弹珠通过箱子上的孔投进去,弹珠便会落到木琴上,发出响亮的叮当声——学步期儿童都喜欢这样的声音。看到这里,你可能认为这个实验会以孩子们号啕大哭的场景收场——毕竟一个袋子里有这么多弹珠,难保其中一个孩子不会把这些弹珠都拿走,只为了能让木琴一直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可结果却十分令人惊喜。的确,在19%的试验小组中,其中一个孩子确实抢走了所有弹珠,而另一个孩子只能哭喊或发脾气。但并非所有小组都是这种情况,这也不是研究的主要发现。事实上,几乎在一半的实验小组里.孩子们都平分了弹珠。这太不可思议了!
在许多家长看来。这样的情况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不仅如此.实验甚至还在往更好的方面发展。研究人员刻意没有平分弹珠.给一个孩子发的弹珠比另一个孩子的多,这时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把自己的弹珠分给了弹珠较少的孩子。
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研究结果。不过,乌尔伯的研究并不是什么奇怪的特例。事实证明,学步期儿童不仅可以很善良,而且也会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就如同善良的成年人一样。而在本书里,我会不断重申,行善不会削弱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善良,反而会加深这种品质。
下面来看另一个实验。一个研究人员用衣夹将一些洗净的衣物挂在晾衣绳上。与此同时,一个学步期儿童正在玩耍,让弹珠滚入一根管子中,发出叮当悦耳的声音——如前所述,学步期儿童喜欢这样有趣的声音。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弹珠用完了,研究人员的衣夹也用完了。随后,研究人员从窗台上拿起一个盒子,假装费力地想要揭开盒盖,却始终没能打开。孩子在一旁看着。接着,研究人员把仍然盖着盒盖的盒子放在地上。孩子没有弹珠了,注意力全在盒子上,自然会忍不住想要知道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于是尝试揭开盒盖。结果,孩子轻而易举地揭开了——当然,这都是事先设置好的。这时,孩子会在盒子里找到一些东西:一块废布、一颗弹珠和一个衣夹。
摄像机会拍摄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便于研究小组分析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而实验最有趣的部分在于分析孩子的反应。
P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