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谈美随笔
ISBN:9787533975944
作者:作者:易中天|责编:金荣良
定价:¥68.0
出版社:浙江文艺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91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卷 谈美随笔
  第一章 理性的狡计
  第二章 赋质料以生命
  第三章 化瞬间为永恒
  第四章 改变生活的艺术
  第五章 走下楼梯的裸体者
第二卷 美学论文
  第一章 重新寻找文艺学体系的逻辑起点
  第二章 艺术实践性论纲
  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的内在逻辑与历史环节
  第四章 艺术分类新说
  第五章 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构成
  第六章 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
  第七章 论艺术学的学科体系
  第八章 论艺术标准
  第九章 走向“后实践美学”,还是走向“新实践美学”
  第十章 从“前艺术”到“后艺术”
  第十一章 论审美的发生
第三卷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
  序
  上篇 自然之道
  第一章 时代骄子
  第二章 自然之道
  第三章 文学的特质
  中篇 神理之数
  第四章 神思之理
  第五章 性情之数
  下篇 雅丽之文
  第六章 真善美原则
  第七章 风骨与体势
  第八章 中和之美
  简短的结论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一
    如果你也曾离乡背井,如果你也曾外出谋生,如果你也曾只身一人乘坐夜行的列车在无边的黑暗中穿行,却突然发现远处的天边有一片灯火,哪怕只是一间茅舍,一盏孤灯,你也会被深深地触动。也许,还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有灯火的地方必有建筑。
    有建筑的地方必有人家。
    “万家灯火”四个字,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浓缩了人类漫长的历史。
    人类原本是没有建筑的。他们也没有灯火。每当夜幕降临,初萌的人类只能蜷缩在洞穴里,像夜行的人一样,为无边的黑暗所包围,不知那漫漫长夜何时才是尽头。
    伴随着黑暗的是恐惧。
    黑暗对于人而言,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恐怖的事实。就连现代人,也不能完全摆脱对黑暗的畏惧。因为黑暗首先意味着死亡。人死了以后,都要闭上眼睛;而一旦闭上眼睛,眼前就是一片黑暗。当然,闭上眼睛也可能是睡眠。但睡眠总在黑夜,死亡不过是长眠。这就很容易使人把黑暗与死亡联系起来。黑暗中的事物是看不见的。人死后,他的灵魂我们也看不见。因此,鬼魂一定生活在黑暗之中,黑暗的王国即等于鬼魂的世界。所以,在多数民族的神话和宗教中,阴间和地狱都是黑色的,鬼魂也只有在晚上才出来活动,因为鬼魂只有在黑暗中才安全。然而对于鬼魂是安全的,对于人来说就不一定安全,甚至一定不安全。不安全的东西当然只能让人感到恐瞑。
    黑暗不但意味着死亡,也意味着神秘。神秘的原因是不可知。这不仅因为我们在黑暗中看不见任何东西,还因为黑暗本身深不可测。一盏灯能照多远,这是清清楚楚的。灯火之外的黑暗却没有界限,没有边际。这就让人心里没底,而“不知底细”最让人不安。黑帮、黑幕、黑道、黑手党、黑社会、黑名单之所以恐怖,就因为“黑”。黑,就无从把握;黑,就防不胜防。
    黑暗不但恐怖,而且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任何强大有力的东西,比如虎豹豺狼,一旦走进黑暗,就立即被消解、溶化,失去轮廓,无影无踪,就像盐溶入水一样。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我们如果也走进黑暗,还能再回到现实中来吗?这可没有谱。
    黑暗,岂能不恐怖!
    二
    同样,遥远也是恐怖的。
    遥远往往与黑暗、死亡联系在一起。黑暗是从哪里来的?是从遥远的天边来的。每天晚上,天,总是先从远处黑下来。下雨之前,乌云也总是从遥远的天边压过来。这样,人们就会想象黑暗王国其实就在遥远的地方。那遥远的地方同时也就是死神的住处。亲人们死去以后不再回来,就因为他们走得太远。遥远,是不是即意味着死亡?
    事实上,在原始人的心目中,空间的遥远和时间的遥远是同一个概念。因为一个人要走得很远,就必须走得久。同样,一个人如果走得很久,那他也一定走得很远。那些去世很久的人,他们的灵魂一定到了遥远的地方,再也回不来了。因此,只有对那些刚去世的人才能招魂,因为他们走得还不太远。
    遥远和黑暗一样,也是不可测量的。有谁能说出遥远有多远呢?一个人,无论他走多远,也无论他走多久,哪怕走到最远的地方,遥远依然是遥远。遥远甚至比黑暗还要恐怖。黑暗虽然天天降临,却也天天离去,遥远却永远是遥远。
    不过,遥远虽然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因为它与每个人身边的世界都连成一体,没有界限。这样一来,人就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实中,都被不可知的神秘所包围。原始人不用多高的智力就知道:就数量而言,死人总是比活人多;就时间而言,过去总是比现在长;就空间而言,未知领域总是比已知领域广阔。更可怕的是,人虽然不能到达遥远,死亡却随时随地都能从遥远的地方突然来到自己面前。这实在太恐怖了。
    于是,人就产生了一个念头、一种渴望,要用一种实实在在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靠得住的方式,也就是说,用一种物质手段,把自己与黑暗、遥远、死亡隔离开来,并在这隔离中求得安全。
    这个手段就是建筑。
    三
    目前我们所能知道的最早的建筑物,是1960年在非洲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Olduvai Gorge)发现的。它的建造者,可能是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能人”,距今已有约一百七十五万年的历史。然而,人类这“最早的建筑物”又是何等的不起眼啊!它不是圣殿,不是庙堂,不是宏伟华丽的楼宇,也不是温馨舒适的住所,而只不过是一堵墙,一堵松散的、粗糙的、用熔岩块堆砌而成的围墙。
    不要小看这堵墙,它的意义是极为深远和不同寻常的。P3-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