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第一章 极权主义的诸种起源
欧洲背景
德国背景
第二章 军事失败和经济崩溃的心理创伤,1919—1923
第二帝国的终结
处于革命骚乱中的德国
魏玛和凡尔赛
政治混乱、暴动和金钱的终结
第三章 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希特勒的祖先
童年时代的人格定型
青春期的幻想
无家可归的局外人,1908—1913
希特勒在慕尼黑,1913—1914
战争拯救了希特勒,1914—1918
观念的诞生
小结
第四章 纳粹党的兴起,1919—1923
从红色革命到白色反革命,1918—1919
纳粹党的起源和成长
党的成员、财政和准军事组织
第五章 啤酒屋政变及其后果
1923年11月8日—9日希特勒政变
对希特勒的审判
兰德斯堡和《我的奋斗》
纳粹党的分裂
第六章 政治荒野的年月,1924—1929
魏玛共和国破裂
希特勒重建纳粹党,1924—1929
扬格计划和大萧条的来临
第七章 纳粹党掌权
议会民主的崩溃
纳粹党的崛起和布吕宁的终结
巴本和施莱歇时期
致命的拥抱:保守主义精英选择了希特勒
结论 谁支持了希特勒?
下部
第八章 权力的稳固,1933—1934
纳粹党对政府的攻击
一体化的方法和工具
第九章 极权主义的种族国家
元首和元首原则
纳粹党
国家体制
国中之国:党卫队
第十章 纳粹德国的生活
大众诱惑的美学和心理学
青年和教育
妇女和家庭
宗教和教会
纳粹统治下的文化状况
经济和劳动力
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
第十一章 通向战争之路,1933—1939
两次大战之间的强国
希特勒的外交政策
里宾特洛甫和新纳粹外交政策
穿过危险区,1933—1937
吞并奥地利
苏台德危机和慕尼黑绥靖
捷克斯洛伐克的毁灭
最后的危机:波兰
第十二章 闪电战:德国权力的扩张,1939—1941
战争心理和战争能力
闪电战和胶着战:1939年9月1日—1940年5月10日
针对西方的战争
英国之战
地中海战场:巴尔干和北非,1940—1941
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
第十三章 欧洲新纳粹种族主义秩序
纳粹对大陆的占领
纳粹的罪行
大屠杀的前奏:东部的种族灭绝政策
大屠杀
第十四章 纳粹德国的战败,1942—1945
命运转折点: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格勒”
进入意大利和墨索里尼的灭亡
希特勒和德国人的失败
纳粹在海上、空中和实验室里的失败
对德国的包围:从D日诺曼底到“突出部战役”
同盟国军队进入德国:1945年1月—5月
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末日
结论 德国罪行问题
纳粹德国大事年表
第一章 极权主义的诸种起源
欧洲背景
犹如一个人,一个国家也拥有为现在创造条件的过去。每一个人的状态,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过去的行为和遗传特性的总和。当我们仔细追寻塑造一个国家历史的重要事件的时候,我们就会去了解它过去的状态,并绘制它未来可能出现的情景。根据这一观点,对过去事件的了解是对未来事件把握的关键。在时空中发生的人类事件并非莫名其妙,并非无法预计,并非和过去的行为方式毫无关联。阿道夫·希特勒不是从空中落到德国的,战后的犬儒主义、极端主义,以及充满绝望情绪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氛围,为他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希特勒和他发起的纳粹运动,是一些我们可以追溯的历史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必须小心地避免三种谬误:一是“后发生的某件事必然是先发生的某件事的后果”的分析所引发的谬误;二是无限的原因追溯所产生的危险;三是强加历史进程决定论的解释。
第一个谬误涉及用不恰当的原因去解释某些结果的发生。在希特勒之前发生的事,并非必然是希特勒崛起的原因,记住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第二个谬误是无限的原因追溯,它总是引导我们去相信——假如我们接受的话——希特勒是作为整体的德国历史的产物。人们会认识到这种谬误,因为特殊事件的原因总数总是有限的,否则历史上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假如希特勒所发起的运动的原因是无限的,我们就会依然等待着它的发生。国家社会主义的原因必然是有限的,它被限制在可以被控制的、被圈定范围的历史空间当中。把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发起的运动,作为整个德国历史的产物加以分析,是徒劳无益的。像其他欧洲国家的历史一样,德国的历史有着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们有些是相互关联的,有些彼此是没有关系的。
第三个谬误涉及决定论信仰,即事件的发生是由某种预先设定的必然性所决定的。这种谬误是一种危险倾向的结果,它以目的论的观念看待世俗的事件,把它们作为内在的心理、政治或者经济环境不可更改的表现。目的论者可能把他们的解释置于超验的原则之上,谈论着必然性和最终目的,但是,历史学家涉及的却是多样的、多变的且经常是没有关联的事件,他们从不肯定地谈论过去和未来。他们对过去的记录是记忆的画面,富有想象性,但不是对过去历史的科学重建。某事发生的事实,不是它必然发生或再次发生的逻辑证据。确实,有些事件是以清晰可知的方式再次发生的,它们使我们可以以适度的可能性去回溯过去并预言未来。同时,偶然的事情是众多的,事实在数量上又是无限的,因此,无论我们怎样无所不知,任何事件都不可能得到完全确定的理解。希特勒碰巧出现在德国有许多充分理由,但是也有同样充分的理由说明,他为何不应该走上权力的顶峰。然而,作为历史学家,我们必须关注于什么是实际发生的,而不是什么是可能发生的。说明某种事件没有发生的理由,和对某种事件发生的解释可能是毫不相干的。
要理解纳粹德国的政治和文化的原因,追溯希特勒在1933年掌权时达到顶峰的真正因果关系是必要的。如果要这样做的话,特别重要的工作是要从较大的历史视角去审视所谓的纳粹革命。换句话说,必须提出以下的疑问:到底是什么使纳粹运动成为一个独特的欧洲现象?又是什么因素使它成为独一无二的德国事件?进一步而言,希特勒给先前存在的各种力量带来了什么,从而使纳粹运动在德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企图提出更广泛的历史课题,它们涉及历史的因果关系,以及在历史的进程中个人的作用。
本书的观点是:国家社会主义是现代极权主义右翼的变种,是左翼极权主义的对应物。极权主义可以被定义为,通过现代技术专家治理的国家对人类个人和公共行为的完全控制。极权主义必须被理解为一个观念上的类型,而不是一个历史的现实。事实上,德国远没有做到极权主义,但这并没有使对这个词的使用及我们的主要观点——国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对公民生活的完全控制——失去有效性。没有什么概念能够解释现代世界中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但是极权主义这一概念比其他许多概念更好地捕捉到了一些20世纪运动的本质。
国家社会主义的历史原因植根于1871至1933年,这是德国社会大动荡和大分裂的时期。它包括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战败及其后果(君主政体的崩溃、革命、《凡尔赛和约》、灾难性的通货膨胀),还包括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对民主的不幸体验、大萧条、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在这萌芽状态的六十年,德国社会承受了一系列暴乱性的分裂。在1933年,爆发点终于出现了。国家社会主义可以被视为德国对特殊历史环境造成的集团压力状况的回应。当然,其他国家在战后也受到混乱状况的困扰,但是,它们没有求助于极权主义,并把它作为一种方法去对付社会经济问题。是什么造成德国的与众不同?
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转向极权主义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没能将传统的体制和现代工业文明的要求整合起来。例如,与英国或法国相比,德国或意大利的社会结构是脆弱的。在英国或法国,几十年的社会经济冲突,迫使传统的体制更为成功地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另外,德国和意大利在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才成为统一的国家。在两个国家努力克服认同的心理问题的同时,强有力的工业变化腐蚀了古老的传统和制度,而这些传统和制度都需要用来作为未来稳定的基础。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