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庶民的思维--马克思生平及社会理想
ISBN:9787209151153
作者:编者:丁海堂//李存友
定价:¥68.0
出版社:山东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19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一、求学成长
  (一)快乐的特里尔孩子
  (二)树立一生的远大理想
  (三)第一份正式工作
二、流亡岁月
  (一)马克思在巴黎
  (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
  (三)马克思在科隆
  (四)马克思在伦敦
三、艰辛付出
  (一)毕其一生精力为无产阶级探索理论武器
  (二)颠沛流离与贫病交加仍不改初心
  (三)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投入巨大精力
  (四)一从容面对当局迫害始终站在工人一边
四、人物交往
  (一)马克思一生的战友——恩格斯
  (二)马克思同时代的思想家——蒲鲁东
  (三)马克思的亲密朋友——威廉·沃尔夫
  (四)马克思同时代的革命家——巴枯宁
  (五)马克思曾经的密友——布鲁诺·鲍威尔
  (六)马克思同时代的革命家——拉萨尔
五、生活轶事
  (一)马克思与燕妮——相伴一生的动人爱情
  (二)三个女儿——三位博学、高效的秘书
  (三)最喜爱的事是啃书本
  (四)一生博学多才、广泛涉猎、学习不停
  (五)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貌
  (六)漂泊生活的经济支撑
六、思想体系
  (一)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二)马克思批判和改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三)让社会主义斗争学说从空想迈人科学
七、科学思维
  (一)实证思维
  (二)实践思维
  (三)实事思维
  (四)实史思维
八、著作文章
  (一)《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三)《论犹太人问题》
  (四)《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五)《神圣家族》
  (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七)《德意志意识形态》
  (八)《哲学的贫困》
  (九)《雇佣劳动与资本》
  (十)《共产党宣言》
  (十一)《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十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十三)《政治经济学批判》
  (十四)《福格特先生》
  (十五)《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十六)《资本论》
  (十七)《法兰西内战》
  (十八)《哥达纲领批判》
附录:马克思年表
  (一)少年时期
  (二)青年前期
  (三)青年后期
  (四)中年时期
  (五)老年时期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一、求学成长
    (一)快乐的特里尔孩子
    1818年5月5日凌晨2时,德国特里尔城布吕肯巷664号住宅的房间里,一个名叫亨利希的律师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马克思。那一刻,可能谁也想不到,一个极其平常的夜晚,一个极其普通的人家,诞生了一个在世界历史上掀起波澜的伟人。
    特里尔这座城市很特别,在马克思出生之前,拿破仑战争时期,它被划归法国,并且依照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进行管理。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特里尔都浸润在言论自由、契约自由、民事权利平等、保护私有财产的宽松氛围中,这种氛围是德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的。在马克思出生前4年,特里尔回归普鲁士,但这里依旧是德国自由主义最为活跃的地区,是整个德国最早出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城市之一。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也不亚于家庭环境,在特里尔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似乎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用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的种子。
    马克思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前面有一兄一姐,但在他出生后不久,哥哥夭折了,他成了家中的长子。后来他又有了两个弟弟和四个妹妹。马克思的两个弟弟都早早地死于肺结核,他的两个妹妹也是这样。关于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人们所知甚少,其中大部分信息来自他的这些妹妹们。在妹妹们的回忆中,马克思顽皮起来会“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山坡上“驱赶下来”,会用脏手拿着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蛋糕”喂给她们吃。但聪明的马克思,总会在恶作剧后讲述动人的故事,让妹妹们不至于真的生气。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属于自己的欢乐时光,对于小卡尔来说,最愉快的事情就是晚饭后听父亲亨利希朗读睡前读物,那都是当时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有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和卢梭的文章,也有德国古典主义的歌德和席勒的诗歌。每天晚上,在客厅华丽台灯的明亮光辉下,壁炉上的小小金钟滴答滴答地响,小卡尔就趴在父亲的身边,听他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篇又一篇的启蒙读物,这无形中为马克思带来了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
    马克思的母亲罕丽达·普雷斯堡则出身荷兰裔犹太贵族,带着丰厚的嫁妆来到特里尔,据说光现金就相当于特里尔一个普通手工业者工作三四十年的收入了,加上父亲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这些都无疑为马克思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创造了很好的生活环境。罕丽达一辈子规规矩矩、相夫教子,被人评价为“一个典型的荷兰主妇,为家庭贡献了一生”。马克思聪明伶俐,充满朝气。他尤其敬重自己的父亲,不但一直随身携带父亲的相片,在往后外出求学的过程中也经常与父亲来往书信,汇报思想动态,交流情感。
    (二)树立一生的远大理想
    17岁的马克思是特里尔中学的一名中学生。他的校长兼德文老师胡果·维滕巴赫让中学生们写一篇讨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文章的时候,许多同学还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所以也只是“随便谈谈自己的想法”。但是马克思不一样,他写作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200多年后,人们依然熟知,甚至依然能背诵的那段话便出自此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在这个年纪,马克思已经从这里出发,开始讨论远远超出了世俗的观点和认识。这仅仅是一篇中学生作文,当然还不是马克思的成熟之作,在马克思的思想宝库里,也不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我们从这篇作文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有了宽广的胸怀,树立了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传》的作者梅林对此赞扬道,马克思“这个人在青年时代就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争取真理的斗争,他表现出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无穷无尽的精力,无情的自我批评精神,和那种只要情感迷失方向就能压倒情感的战斗精神”。
    P1-3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