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
走进千村,感受乾坤
品乡村烟火,察人间百态
到广阔的天地中去
走千村、访万户,科技兴农促振兴
不忘回家的路
我心中的乡村回忆
晴山碧水迎客来,芳草清风促发展
华北: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回归之旅
脚下原野,笔底山河
扎根希望田野,擘画美丽乡村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寻找心中的明月
竹杖芒鞋访千村,不负韶华行且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重塑千村美梦,共迎新时代
华东:安徽省、福建省、江苏省、江西省、山东省、上海市、浙江省
千帆过尽,万木逢春
“初识”家乡
看见千村,满怀希冀
亦主亦客,聆听乡音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桃花源深人心朴浅
三色望江之行
千村之生命力与现代农业之光
走一村,访十户
他们也需要一个看到希望的机会
知行合一促茶香弥漫
一隅三坪启新程,万里千村谱新篇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前路漫漫,回首仍存温情
数字化闽南,声声入人心
走遍田野,走“近”乡村
数字赋能人文,共筑江村发展之光
以情相融,方能相拥
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心得
聚青年力量,助乡村振兴
丢失与守望
扎根于土地,曳枝向蓝天
冀以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雨季里的村庄
访村入户,感知乡村实情
数字乡村:连接未来之路
行之愈笃,知之益明
足迹印刻赣鄱大地,多维体会乡村振兴
躬历千村谙使命,在乡望城启新程
蹼路垦荒景,万象始更新
山水之歌:从青砖瓦房到数字乡野的诗篇
赣湘萍水灵杰地,红色精神薪火传
踏调研旅程,明振兴之源
遇见千村,对话乡村
中等规模农业企业的困局
传统与现代齐飞,千村共中国一色
连接千村启发万户
因“千村”而来,到千村中去
走千村、访万户、感受数字乡村的脉动
人“睫”地灵
趁数字东风,绘乡村新图景
走千村,看山河
归乡田园真情践行
温暖与辛酸并存
走进去,走出来
于细微处匡正,自迩狭处出发
相遇千村不负韶华
数字金融打破村庄“围墙”
步行阡陌,心履大道
记徐谢村千村调查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千村调查创造育人路径
在希望的田野上,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数字东风技术联丰智慧民生
在调研中重新认识故乡
用脚步丈量乡野用实践书写青春
走进华堂,走近乡村
访山高水长,知岁稔国强
预见数字化下更好的未来
请等一等,“他们”还在后面
从“田野”中学习,在“田野”中成长
躬身沉潜,方解千村
华南: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鸟叔
走千村万户,绘家乡蓝图
在解构重建中阅读中国大地上的千村万户
走遍千村,读懂社会
钟灵毓秀鸟语花香,吾当心系大国乡村
读懂千村,根植祖国
两处桃源
布央村茶文化之旅与数字技术赋能布央发展的可能性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在广阔的土地上开出多彩的花
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千村调查·在路上
走进“千村”,助力振兴
走访千村万户,绽放希冀之花
我心目中的千村调查
既感烈日夕阳,又见红艳曙光
扎根绿野向阳而生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以千村调查解读扎根乡村,走入广阔天地的“树孩子”们
数字之梦,乡野绽放:我眼中的周庄村
一堂生动的社会科学实践课
守住青山,掘出金山
乡村振兴路,万象始更新
以青春之名,奏千村之歌
寻访千村:乡野故事与心灵触动
生命平凡而伟大
铮铮湾里红,悠悠家乡情
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乡土与数智:东安县乡村振兴的双重奏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千村调查”之于康县,数字技术之于农村
康县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吾心系彼心,心心相印
感受农村生活的真谛
以青年之力,丈量脚下大地
塞上江南“风景”变“丰景”
科技创新助力水产养殖
道阻且长,行之将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数字奋进施于乡,以才做桨开新篇
倾听农民故事,领悟调研真谛
走进乡村贴近土地读懂中国
深耕于乡土担当于时代
数字振乡村,青春绽华光
果之硕硕,振兴其华
与我血脉相连的土地
载欣载奔返乡土,千村万户读中国
归乡·寻乡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一次有意义的人村人户调研活动
行于万里乡土路,读懂中国乡村事
蜕变
数字化时代下的社会实践:昆玉市二二四团数字千村调查与反思
西南: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一个“社恐”的千村调查之旅
高粱地里的故事
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困惑
访千村,悟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书写新的人间奇迹
阅读千村,书写万卷
淳朴岁月,千村情
泥土之上的生活
走进新和
万蝶振翅,千村繁荣
与千村相逢,和大地相依
愿蜀道变通途
一只阳光芒,点亮人心光
再会千村
有一种温暖叫乡情
千村之约,乡野之行
德厚,道远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
古落里那片乡
遇见千村·去有风的地方
千村之行,徜徉巫山间
脚踏大地,荡涤灵魂
进千村,悟真情
访千村万户,读懂真实中国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走进千村,感受乾坤
晁嘉唯
一次千村行,一生千村情。
在千村调查组队初期,为了调研能够进展顺利,我选择同为黑龙江老乡的两位同学组成了小队,同时选定了一位同学的老家——绥化市新华乡五一村作为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地。于是,在七月初,我和另一位同学一起踏上了前往绥化市的绿皮火车。
初到村里,我们两个人十分迷茫。虽然早已商讨好怎样问出问卷上的问题,怎样引导村民说出他们内心的需求,但这一切似乎都止在了第一步——如何找到受访村民?直到我们与队友会合,这个艰巨的困难才得到了解决。我们的这位绥化“土著”队友为我们带来了无比惊喜的“靠山”——她的奶奶。经过了解,我们得知她奶奶曾是新华乡乡长,直到前几年才离开工作岗位,对五一村的人口情况、村容村貌都十分了解。知道我们的调研目标后,奶奶霸气地表示:“孩子们想要采访什么类型的农户家庭,奶奶带你们去!”至此,我们的千村调查顺利地拉开了帷幕。
千村乾坤,在拨云睹日。
为了千村调查问卷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我们试探性地询问了奶奶村中是否有愿意接受采访的贫困户家庭,说不出是幸运还是不幸,我们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于是,奶奶带领我们来到了牟奶奶的家中。
我依然能记得采访刚开始时的些微尴尬,因为我们要了解作为贫困户的牟奶奶的家庭经济状况、接受补助的情况等,这些调查数据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讲都是一种隐私,是绝不会轻易透露给外人的,更别提像我们这样青涩的大学生了。我们既担忧牟奶奶可能不配合,更害怕她会翻脸并把我们扫地出门。出乎意料的是,牟奶奶认认真真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所有问题,且没有一丝的敷衍。在她身上,我能感受到那种饱经风霜之后的豁达和淡然,那种经历过波涛之后的包容和亲切。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有问到家庭年收入,即使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她的收入也依旧微薄,更别提牟奶奶还患有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肺部疾病。如果我是她,我是难以有这样的乐观态度去生活的。但当我们试图去了解这样的经济状况是如何支撑她的生活时,我们没有听到一丝一毫的抱怨,而是纯粹地对生活的接受和对党与国家的无比感恩,在牟奶奶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她的过去,更加理解了她对现在生活的珍惜,是党和国家的全力支持才给了她一个安稳的家,让她拨云睹日,宛若新生。
她的每一句话都是那样的真诚、平凡。“我现在过得特别好,以前都不敢想的,感谢党和国家帮我的忙。”她黝黑而干瘦的脸由衷地泛起笑意,我的心在感动得震颤。
千村乾坤,在黾勉从事。
对于采访者,我们小队一致认为应该更多地去采访家庭户主,以得到对家庭更全面的了解。就这样,奶奶带我们采访了朱叔叔。
朱叔叔是我们的第四位受访人,经过了对前面三户家庭采访的磨合,我们三人已经熟悉了问卷基本流程,并且确立好了分工。采访得以很快地进行,我们了解到朱叔叔家其实是村里有名的种粮大户,家庭年收入有五六十万元,这在城市白领阶层中都是很少见的,与前面采访的家庭相比更是天差地别。
……
品乡村烟火,察人间百态
陈乐文
一、踏入家乡地,柔情万四溢
蓝天白云,油绿遍地,座座房屋,炊烟袅袅。盛夏的气息蔓延着整座新生村,携着缕缕泥土的芬芳,漫过我身体的每个角落,让我感到些许轻松与宁静。久违的乡村景象进入我的视野,似是想将整座村子的鲜活景象刻进我的骨子里,融进我的血液中。
它似是有莫名的温度与情绪,无时无刻不让我感到温暖与共情。虽然我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居住在城市里,见惯了无处不在的高楼大厦与车水马龙,对家乡乡村生活的印象已然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模糊;但当我的足尖踏入松软的泥土,当我的双眸倒映着饱含生机的田野,在那一刻,似是见到了我多年未见的老友,心动与欣喜激荡在心中,再相逢时,我已然长大,而它也变换了些许模样。
我漫步于田野中,庄稼虽未至金黄,却也是生机盎然的青绿。走累了便席地而坐,以天为被,以石为枕,不在乎被泥土染了衣服,却似乎更接了地气。我总是习惯了城市的繁荣与光怪陆离,眸中尽是先进的科技与矗立的高楼,却忘了华夏大地上总有一些像这样的偏安一隅之地,它不是那么富裕,没有先进的科技发展,更与“繁荣”二字无甚干系,却有着独特的乡土情怀与人间烟火味,最是值得我们双眸的停留与关注,也是华夏文明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观乡村生活,嗅泥土芬芳
走千家,访万户,观乡村生活,用足迹丈量每一寸土地。
我与队友们在初到乡村时就受到了村中各位村干部的热情款待,叔叔阿姨辈的他们并没有什么领导架子,反而洋溢着热情与笑脸,将问卷上的问题认认真真地向我们解答了一番,我也通过他们的描述更加了解了村中的情况。
其中,村支书给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在为我们介绍村子发展情况的过程中,他不时地跟我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邀请我们到村子里的种植基地参观,甚至亲自下厨为我们做饭,我们也参与其中,这对我们这代娇生惯养的孩子也有深深的触动。我们走访了几户人家,这些村民住的无一不是土房,虽不是做工精致的钢筋水泥楼,却是一砖一瓦砌成的劳动结晶,环境虽不是很差,但也说不上多好。村民们,尤其是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远离子女的照顾,守着这一座座小土房,曾经没有机械,全靠手作的劳动理应是十分劳累的,每日起早贪黑也定是十分辛苦。每每思及此,眼泪都会沾湿我的眼眶。但他们依旧不辞辛劳,依靠着勤劳的双手将子女送出了这座小村庄,送去了更广阔的天地,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去奋斗和努力呢?我总是感慨万千。
三、抓问题导向,寻创新灵感
寻问题,察根本,抓问题导向,用双眸寻找每一处创新。
在深入乡村调查的过程中,我一直致力于发现问题,尤其是那些可能成为乡村脱贫之路障碍的根本性问题。我的目标是通过双眸寻找每一处创新,为村子的发展添砖加瓦,为村民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我们小组探访村庄的过程中,我发现村民们对于一些短视频软件,如抖音等,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当我们深入询问他们是否考虑使用这些软件进行直播带货,从而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时,他们却纷纷摇头。我们逐渐意识到,这并不是他们不愿尝试,而更多是因为缺乏对这类新兴直播软件的了解和熟悉,不敢尝试吧。
对老一辈的村民来说,直接改变他们的想法可能相当困难。因此,我们的团队决定先进行一些基础的知识普及,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些技术工具。尽管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但我们认为通过逐步普及技术知识,可以为村庄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未来,我们计划与村民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不仅是普及使用技术工具,而且包括提供更多有关直播带货和电商的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希望村民们能够更自信、更熟练地利用现代科技,推动农产品销售,从而为整个村庄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