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植原体病害概述及研究进展
1.1 植原体基本特性
1.1.1 什么是植原体?
1.1.2 植原体粒子形态
1.1.3 植原体名称的变迁
1.1.4 植原体病害的症状特点
1.1.5 植原体在介体昆虫内的传播特性
1.1.6 植原体可以通过菟丝子和嫁接传播
1.1.7 植原体在植物内的传播
1.2 植原体检测和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1.2.1 组织学观察研究技术
1.2.2 血清学检测技术
1.2.3 分子检测技术
1.3 基于多个保守基因的植原体分类现状
1.3.1 基于16S rRNA基因的植原体分类系统
1.3.2 基于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ISR)的植原体分类系统
1.3.3 基于tuf基因的分类系统
1.3.4 基于核糖体蛋白基因的分类系统
1.3.5 基于secY基因的分类系统
1.3.6 基于secA基因的分类系统
1.3.7 基于其他基因的分类研究
1.3.8 多基因分类系统的前景
1.3.9 植原体系统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1.4 植原体功能基因组和致病机理研究
1.4.1 已测序的植原体基因组
1.4.2 Sec系统的功能
1.4.3 植原体分泌蛋白预测
1.4.4 植原体其他蛋白分泌系统
1.4.5 植原体的主要膜蛋白
1.4.6 IDPs变异和正向选择(Positive selection)
1.4.7 Amp与昆虫微丝形成复合体
1.4.8 Amp-微丝复合体决定昆虫介体特异性
1.4.9 植原体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和总体思路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的总体思路
第2章 陕西省植原体病害种类鉴定与分析
2.1 陕西省植原体病害种类鉴定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疑似植原体病害植物材料分子鉴定
2.1.3 试验结果
2.1.4 小结
2.2 陕西省植原体株系系统发育和RFLP分析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小结
2.3 植原体的透射电镜检测及其形态学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3 小结
2.4 植原体资源保存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
2.4.3 小结
第3章 陕西省植原体株系多样性研究
3.1 陕西省植原体病害多样性
3.2 陕西省植原体株系多样性
3.2.1 泡桐丛枝植原体
3.2.2 枣疯病植原体和酸枣丛枝植原体
3.2.3 禾本科植物植原体多样性
3.2.4 桃黄化植原体
3.2.5 南瓜丛枝植原体的混合侵染
3.2.6 樱属植物植原体病害的发生
3.2.7 16SrVI组植原体在中国的发生
3.2.8 观赏植物植原体病害
3.2.9 扁茎类植原体病害
3.2.10 苦楝黄化和苦楝扁茎
3.2.11 国槐丛枝、刺槐丛枝
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3.3.1 透射电镜的作用
3.3.2 透射电镜的局限性
3.4 植原体资源保存
3.4.1 菟丝子传毒
3.4.2 昆虫传毒
3.4.3 嫁接传毒
3.5 结论与创新点
附录1 植物样品采集信息
附录2 未提交的24个植原体株系16S rRNA基因序列
附录3 未提交的12个植原体株系rp基因序列
附录4 英文缩写全称对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