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术语
引用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历史概述
1.1 乔治·贝克莱的背景介绍
1.2 贝克莱的一生
1.3 总结
第二章 贝克莱的世界
2.1 贝克莱的世界观
2.2 为什么贝克莱使用了对话体的形式
2.3 三次对话的论点
2.4 解读唯心主义
2.5 贝克莱是一个反现实主义者吗
附录:《三次对话》快速参考指南
第二部分
第三章 可感知的
3.1 我们用感觉感知什么
3.2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是依赖于心灵的
3.3 感知的替代模型
3.4 结论
附录:感知与认识
第四章 物质的问题
4.1 思想的局限
4.2 物质基质
4.3 科学世界观
4.4 解释
4.5 没有上帝的唯心主义
4.6 结论
附录:所谓的“主论证”
第三部分
第五章 上帝:因果关系与依赖性
5.1 谜题
5.2 因果关系
5.3 独立性
5.4 连续性
5.5 感知依赖
5.6 物理世界的存在
5.7 结论
附录:正式论证与真实论证
第六章 行动,他人心灵,与自我
6.1 意志理论的行动
6.2 行动与想象
6.3 自由意志与对其他心灵的认识
6.4 自我
6.5 结论
附录:贝克莱是否持有意志理论的观点
第七章 性质与谓词
7.1 定义与背景
7.2 贝克莱对唯名论的承诺
7.3 反对抽象
7.4 没有共相的性质
7.5 结论
第八章 对象与身份
8.1 实体的丛束理论
8.2 我们真的可以不需要非精神实体吗
8.3 观念的集合
8.4 未被感知的存在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