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自序
第一部分 宏观的求索——经济学的诞生和经济现象的本质
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双子星”
萨缪尔森:用数学重塑经济学
弗里德曼:从价格理论到货币理论
卢卡斯:掀起理性预期革命
巴罗:从非均衡的“叛徒”到新古典的“圣徒”
布兰查德:将经济理论应用于实践
伯南克、戴蒙德、迪布维格:理解金融危机
清泷信宏:解密信贷周期
第二部分 增长的迷思——经济发展的困境与阻碍
索洛:用一个方程描述增长的奥秘
罗默和诺德豪斯:揭秘增长的始与终
阿西莫格鲁:求索经济增长的制度之维
第三部分 微观的探究——那些影响全局的局部
威廉姆森:探寻交易成本的意义
哈特:揭开产权的奥秘
威尔逊、米尔格罗姆:探寻拍卖背后的奥秘
克雷普斯:理解声誉的意义
巴格瓦蒂:捍卫自由贸易
戈尔丁:展示“半边天”的力量
第四部分 前沿的发展——从现实中来,到生活中去
卡德、安格里斯特、因本斯:求索经济中的因果
巴纳吉、迪弗洛、克雷默:将实验引入经济学
皮凯蒂:重提资本、不平等和意识形态
卡尼曼:让经济学遇见心理学
格兰诺维特:解释关系的力量
曼昆:交过经济学的接力棒
书中主要经济学家名录
伯南克是谁?
1953年12月13日,本·伯南克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他在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名叫狄龙的小村子长大。伯南克的祖父乔纳斯·伯南克曾在纽约经营多家药店,但由于“大萧条”的到来,他的事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941年,他发现狄龙地区有一家药店要转让,就带着自己的妻儿一起离开了纽约,搬到了狄龙。伯南克的父亲菲利普·伯南克曾在美国海军服役,但讽刺的是,这位海军战士大部分的军旅生涯却是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度过的。在那里,他的主要工作是管理一个军用物资供应点。退役之后,菲利普去北卡罗来纳大学查珀尔希尔分校攻读戏剧学的硕士学位,并在学校结识了北卡罗来纳大学女子学院的学生埃德娜。很快,菲利普与埃德娜坠入了爱河,并一起回到了狄龙的老家。不久之后,他们的孩子伯南克出生了。
在很小的时候,伯南克就体现出过人的聪慧。在小学六年级时,他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拼字比赛,一举得到了南卡罗来纳州的冠军——事实上,如果不是在一个单词中多拼了一个字母,他就是当年全美国的冠军。
伯南克在哈佛大学度过了自己的本科生活。1975年毕业后,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他在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宏观经济理论。伯南克本人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大萧条”,他的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这个话题。
1979年,伯南克获得了博士学位。此后,他进入了斯坦福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并于1983年升为副教授。在斯坦福大学期间,伯南克发表了一篇关于“大萧条”的重要论文。这篇论文认为相比于货币供给的下降,金融系统的失灵是造成“大萧条”更本质的原因。1985年,伯南克跳槽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授。在那里,他和自己的合作者一起完成了很多重要文章,其中就包括著名的 BGG 模型。从 1996 年开始,伯南克担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系主任。在任职期间,伯南克礼贤下士,招揽了很多优秀的经济学家,充实了经济系的科研和教学实力。例如,经济学界著名的“大嘴”,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就是伯南克在任职期间力排众议引进的,而他在伯南克任职美联储期间,却成为其最坚定的批评者。
2002年,伯南克被布什总统提名进入了美联储,担任理事。2006年,他又接替传奇人物格林斯潘出任了美联储主席。直到2014年卸任后,伯南克进入了著名的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现在,他是该学会的杰出研究员。
从“大萧条”到“金融加速器”
在学术研究上,伯南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对1929年“大萧条”的经济史研究;二是对“金融加速器”的理论探讨。
在宏观经济学中,对“大萧条”的解释一直被视为“圣杯”(grail)a。在伯南克之前,已经有很多著名学者对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例如,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大萧条”的产生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关于这一观点,最著名的论著当属凯恩斯本人的《通论》。而货币主义者则认为,“大萧条”源于货币供应量的崩溃。在《美国货币史》当中,弗里德曼对这个观点进行过深入的阐述。
在一定程度上,伯南克对“大萧条”的解释可以算得上是上述观点的综合。和货币主义者的观点类似,伯南克认为“大萧条”的发生确实是源于流动性的紧缩,但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却是当时存在的金本位制度。在他看来,正是金本位制度的固有缺陷导致了 20 世纪 30 年代的黄金盈余国对黄金流入进行冲销,从而引发了货币的收紧。而这种货币的紧缩又通过金本位制度传导到整个世界。在其著作《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中,伯南克援引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说明了越早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从“大萧条”中复苏越快,从而反证了金本位制度的存在乃是“大萧条”的根源。当然,除了需求方的因素外,伯南克也讨论了供给因素的影响。在书中,他着重分析了工资刚性的重要性。他认为,由于民众对政府的巨大压力,政府不得不通过行政政策维持一个较高的名义工资,而这显然会造成更多失业,让“大萧条”持续更久。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大萧条”的深入研究,伯南克比同时代的其他经济学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1983年的论文《“大萧条”传播中金融危机的非货币效应》(Non-Monetary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中,他就着重分析了银行倒闭对金融风险的传导作用,这个观点其实和戴蒙德等人的论述十分类似。
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伯南克的研究重心转向更为理论化的“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理论上。
所谓金融加速器,顾名思义,就是银行等金融中介对外生冲击的放大和加强作用。在 1989 年发表的论文《代理成本、抵押品与经济波动》(Agency costs, Collateral, 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中,伯南克和他的合作者马克·格特勒(Mark Gertler)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在伯南克之前,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曾提出过一个和融资结构无关的理论,也就是著名的MM定理。根据MM定理,如果金融市场是完美的,那么企业的投资行为就不会受到融资结构的影响,其价值也会独立于融资结构。但在伯南克和格特勒 看来,这个假说显然是难以在真实世界成立的。现实中,金融 市场是不完全的,因而外部融资的代理成本会高于内部融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就会受到企业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
当企业受到冲击时,其现金流和净值会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本身又会进一步放大冲击的效用,影响其融资能力。然后,融资能力的进一步收紧,又会反过来继续压低企业的现金流和净值……由此,金融市场对冲击的放大效应就出现了。在伯南克看来,金融越不完美,代理成本越高,这种放大效应就越明显。而代理成本本身是反周期的,因此它就会延长周期,造成周期的放大。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金融加速器”的基本思想出现于1989 年的论文,但它作为一个名词正式出现却是在 1996 年与格特勒,以及西蒙·吉尔切菲斯特(Simon Gilchrist)合作的论文《金融加速器与安全投资转移》(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中。此后,三位作者又在1999年的论文《一个数量化商业周期框架中的金融加速器》(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中对这个思想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模型表述。由于三位作者的名字首字母分别为B(Bernanke)、G(Gertler)、G(Gilchrist),因此这个模型经常被称为BGG模型。
在BGG模型中,金融加速器效应被融入到了新凯恩斯主义的模型中。它清晰地告诉人们,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经济冲击是怎样通过金融市场放大的,而金融市场的效率又是如何影响金融加速器的大小的。
除此之外,BGG模型还为央行的干预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框架中,央行对于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利率对于实际收入的影响来实现的——当利率更低时,人们的实际收入就会更高,因而有效需求就可以更大。而考虑了金融加速器效应后,利率对于经济的作用渠道就更多了。当利率降低时,企业的净值将会增高,这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净资产,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导致企业投资的增加。显然,这个发现对于日后伯南克作为美联储主席应对金融危机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