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双高”计划下产业学院发展概述
1.1 国内外产业学院研究
1.1.1 国内产业学院研究
1.1.2 国外产业学院研究
1.1.3 推进我国产教融合的几点思考
1.2 我国产业学院发展的脉络
1.2.1 基于现实需要的萌芽发展阶段
1.2.2 基于政策驱动的积极探索阶段
1.2.3 基于产业发展的提质培优阶段
1.2.4 基于“双高”计划的内涵建设阶段
1.3 产业学院的内涵与特征
1.3.1 产业学院的本质内涵
1.3.2 产业学院主体分析
1.3.3 产业学院的基本特征
1.3.4 产业学院的发展趋势
1.4 “双高”计划下的产业学院建设
1.4.1 “双高”计划下产业学院建设的内涵
1.4.2 “双高”计划下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
1.4.3 “双高”计划下产业学院建设的内容
第2章 服务区域产业,推动专业群协同发展
2.1 面向区域发展战略,确定专业群结构布局
2.1.1 产业学院与专业群建设的关系
2.1.2 “双高”计划下专业群建设的问题表现
2.1.3 “双高”计划下专业群建设的组群逻辑
2.2 适应区域数字化转型,推动专业群融合发展
2.2.1 高水平专业群适应性发展的价值内涵
2.2.2 高水平专业群适应性发展的现实困境
2.2.3 高水平专业群适应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2.3 完善专业群动态评估,监控建设质量
2.3.1 健全专业群质保体系
2.3.2 完善专业群规划
2.3.3 完善专业群质量标准体系
2.4 案例分享:赋能区域金融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金融大数据专业群
2.4.1 立足产业链,组建专业群
2.4.2 课岗对接,教学内容与工程项目融合
2.4.3 整合多方资源,发挥集群优势
2.4.4 凝聚多元主体,形成专业群
第3章 成立产业学院,完善多元协同育人机制
3.1 揭示产业学院运行困境及其实践矛盾
3.1.1 办学定位不清,教育链与产业链错位
3.1.2 多主体利益冲突,企业参与度低
3.1.3 政策支持力度不强,内涵建设缺乏
3.2 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打造多元协同育人平台
3.2.1 明确产业定位,实践“多元、三链、四能”人才培养模式
3.2.2 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群立体化资源
3.2.3 加强产业学院内涵建设,提升多元主体责任感
3.3 案例分享:建设SIS0一思必驰大数据产业学院,探索育人新
机制
3.3.1 建立基于理事会的现代组织结构
3.3.2 建立高水平金融大数据专业群学科
3.3.3 建立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团队
3.3.4 建立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
3.3.5 培养高质量金融大数据人才
第4章 聚焦产教融合,共筑产学研平台
4.1 深化产教融合,建设高水平实践基地
4.1.1 引企业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4.1.2 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打造沉浸式体验
4.2 共筑科研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4.2.1 建设科技服务创新平台,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4.2.2 建设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促进科研结果产业化
4.3 案例分享:建设金融大数据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赋能专业群数字化
升级
4.3.1 金融大数据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思路
4.3.2 金融大数据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内容
4.3.3 保障机制护航,助推专业群数字化转型
第5章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高质量实施“双高”建设
5.1 调研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5.1.1 “双高”计划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5.1.2 “双高”计划下师资队伍建设必要性与目标
5.1.3 “双高”计划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2 以“双高”计划为引领,建设产业学院高水平师资队伍
5.2.1 紧扣产业发展前沿,发挥政府职能保障作用
5.2.2 以“双高”计划为契机,构建产业学院教师发展体系
5.2.3 健全产教融合机制,统筹教师资源配置
5.2.4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5.3 健全激励评价机制,提升教师发展内在动力
5.3.1 优化考核制度,提升教师工作活力
5.3.2 重视考核激励制度,兼顾各方面利益
5.3.3 完善职称评聘制度,拓展教师成长空间
5.4 案例分享:专兼结合,打造金融科技应用教学团队
5.4.1 金融科技应用教学团队的建设发展历程
5.4.2 金融科技应用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5.4.3 金融科技应用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果
第6章 践行互利共赢的内部治理机制
6.1 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分析
6.1.1 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内涵
6.1.2 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要素
6.1.3 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理论
6.2 产业学院内部治理困境分析
6.2.1 顶层设计不足
6.2.2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不足
6.2.3 部分治理主体地位缺失
6.2.4 缺乏现代化的治理体系
6.3 产业学院内部治理实践模式
6.3.1 多元民主协同治理模式
6.3.2 院校领导集权治理模式
6.3.3 产业引领分权治理模式
6.3.4 三种模式的对比与反思
6.4 保障治理主体合法权利
6.4.1 明确产业学院的法律性质与地位
6.4.2 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及科学的治理架构
6.4.3 明确多元主体的责、权、利
6.4.4 推动校企文化融合
6.5 案例分享:共生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治理框架与优化策略
6.5.1 共生理论:一种新的产业学院治理框架
6.5.2 共生理论下产业学院治理运行困境
6.5.3 共生理论下产业学院治理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