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寻道(青年毛泽东)
ISBN:9787511583192
作者:作者:金民卿|责编:张炜煜//贾若莹
定价:¥59.0
出版社:人民日报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92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1章  一波三折:富于传奇色彩的求学之路
  乡村私塾里的“小小陪读郎
  断断续续读了“六年孔夫子”
  新式教育路上“连跳三级
  三个不同阶段的刻苦自学
  五年半完整的师范教育
第2章  知识储备:国学为主、中西兼容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学习方法的改造提升
  知识积累的突飞猛进
  复合型知识结构及其深远影响
第3章  思想初成:走出校门时的思想及其内在冲突
  影响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
  初步社会实践对思想发展的影响
  思想结构初步形成,发展方向尚不确定
第4章  混杂多元: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状况
第一次北京之行,理论视野急遽开拓
  追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青年领袖
  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矛盾
第5章  思想过滤:在躬行实践中检验多种理论观点
  空想社会主义实验“无果而终”
  实验主义的尝试及其最终放弃
  驱张运动的改良主义实践及其失败
第6章  光明初现:初步信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我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创办文化书社,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
  创办俄罗斯研究会,研究和宣传十月革命
第7章  乍暖还寒:自治运动过程中的思想及其缺陷
  湖南自治运动: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
  马克思主义应用于政治实践的初次尝试
  初步总结并借鉴十月革命经验
第8章  自我清算:一次彻底深刻的自我思想革命
  火热实践后的冷静思考
  清算旧思想的六封复信
  新旧思想转换的重要关节点
第9章  实现转变: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思想界的裂变与新民学会的分化
  思想转变后的重大选择
  在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开拓前进
第10章  血脉传承:赓续红色基因,铸就当代辉煌
  思想转变的动力机制
  思想转变的鲜明特点
  宝贵经验的当代价值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毛泽东的求学之路,一波三折,断断续续,富于传奇色彩。
    第一,断断续续的6年私塾教育:1902年-1906年底在乡村私塾接受5年启蒙教育,1907年-1909年夏辍学在家劳动但坚持自学,1909年秋-1910年秋又接受了1年私塾教育。第一段和第三段经历就是毛泽东后来所说的“六年孔夫子”时期。
    第二,了次短暂而不连贯的新式学校教育:1910年秋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此就读半年,1911年春,他在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10月底离开学校,当兵半年并坚持自学,1912年春进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半年后离开学校,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第三,了次短暂而富有成效的自学教育时期:1907年至1909年夏在家劳动,其间坚持自学,1911年10月底到次年3月份当兵,其间坚持自学半年,1912年秋离开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半年。
    四,五年半的师范学校教育: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1914年2月,四师合并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转入一师,重读预科半年后编入一师本科第八班,一直到1918年6月从一师毕业。在这五年半的时间中,1916年之前,毛泽东着重于学习方法的提升、人格修养的训练并进一步深入进行以国学文化为主的知识积累;1916年之后,毛泽东广泛学习西方哲学、伦理学知识,开展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国情调研,其以思想独立为特点的思想结构初步形成。
    这种曲折而独特的教育经历,形成了毛泽东获取知识的个性特点,并直接影响了他特定的知识结构。
    乡村私塾里的“小小陪读郎”
    毛泽东于1893年诞生于湖南韶山冲的一户农民家庭。
    9岁之前,幼年毛泽东大部分时间都在唐家圯的外祖母家度过。在这里,他有一段美好的“幼儿园”生活,不经意间初步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启蒙知识,种下了传统文化知识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对传统文化的特殊兴趣。
    在唐家托,毛泽东的八舅文正莹开办了一所私塾,教授自己的子侄辈读书。这个时候,毛泽东还不到上私塾的年龄,没有正式进入私塾读书,但他经常同表兄弟们一起到私塾玩耍,也跟着旁听了《三字经》《百家姓》,学到了《千字文》《六言杂字》《神童诗》等一些传统文化的启蒙知识。
    文正莹算是毛泽东的启蒙教师。当时毛泽东虽然年幼,但天资聪颖,对旁听的一些东西都能够很好地记诵下来,为此他得到了文正莹的称赞。文正莹称他是“小小陪读郎”,认定毛泽东会读书,能够成就大事业。文正莹对毛泽东帮助很大,毛泽东17岁那年,其父毛贻昌(字顺生)逼他辍学到米店当学徒,正是文正莹同其他人一起做毛贻昌的工作,才让毛泽东得以继续求学。
    毛泽东对八舅文正莹始终念念不忘、深表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同文正莹的儿子文运昌、文南松等见面时,曾一再提起八舅:“八舅对我的教育和帮助好大哕!不是他老人家,我可能还是一个账房先生,或者是一个庄稼把式,怎么也到不了现在这个样子哟!”他动情地说:“八舅是个大好人啊,他不仅是我知识上的启蒙老师,他还教我怎样做人。他对我毛泽东是有大恩的。”足见他对儿时的非正式启蒙教育记忆非常深刻。
    毛泽东在唐家托6年的旁听生经历,可以说是一段特殊的“学前教育”,使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P2-4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