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农业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案例1-1] 哈尼族千年梯田农耕文化推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案例1-2] 滇西北海菜花栽培的传统知识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案例1-3] 独龙族栽培和利用董棕的传统知识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案例1-4] 白族支系拉玛人传统稻作文化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案例1-5] 凉山彝族传统苦荞种子交换系统促进地方品种多样性保护
[案例1-6] 湖南慈利杜仲乔木混交林推动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
[案例1-7] 川西南坡地农业中对木本饲用植物的利用与森林保护
[案例1-8] 高山栎林的传统利用与管理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案例1-9] 凉山虫草的可持续采集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护和管理
[案例1-10] 侗族香禾糯传统利用方式促进水稻遗传多样性保护
[案例1-11] 哈尼族传统物候历法保育了当地农业生物多样性
[案例1-12] 彝族传统知识促进狭域特有种——地涌金莲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案例1-13] 从野外到庭院——墨脱珞巴族对墨脱花椒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案例1-14] 西双版纳黄瓜栽培传统知识促进农家品种可持续利用
[案例1-15] 贵州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有利于维持农业生物多样性
[案例1-16] 瑶族东山猪选育知识促进畜禽品种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案例1-17] 鄂温克族猎民传统习俗对驯鹿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第2章 传统文化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案例2-1] 西双版纳布朗族传统生态观保护热带山地森林
[案例2-21西双版纳榕树文化与野生榕属植物保护
[案例2-3] 布依族神山/神林(树)文化保护地方社区生物多样性
[案例2-4] 藏族传统文化保护了青稞遗传多样性
[案例2-5] 傣族铁刀木种植文化促进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
[案例2-6] 拉祜族葫芦文化促进澜沧县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案例2-7] 哈尼族传统蘸水饮食文化促进当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3章 传统技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案例3-1] 独龙族传统养蜂技术促进本土蜂种保护
[案例3-2] 腾冲市传统“腾编”工艺传承与地方社区经济协同发展
[案例3-3] 白族传统扎染技术推动资源植物——板蓝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案例3-4] 布依族传统蜡染技艺保护了染色植物物种多样性
[案例3-5] 石桥古法造纸技艺传承革新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案例3-6] 瑶族枕头粽制作技术促进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
[案例3-7] 怒江漆油的传统加工和利用技术促进地方社区可持续发展
[案例3-8] 澜沧芒京傣族崩人构皮造纸技艺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4章 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案例4-1] 老窝火腿传统制作技术促进地方猪品种保护
[案例4-2] 道真玄参地理标志产品促进玄参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案例4-3] 康定芫根地理标志产品促进芫根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康定燃灯节文化习俗传承
[案例4-4] 习水红稗地理标志产品促进红稗遗传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案例4-5] 白族、普米族传统养殖模式促进狭域特有品种——兰坪乌骨绵羊的保护
第5章 传统医药知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案例5-1] 野生南五味子的可持续管理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
[案例5-2] 传统药用植物命名体系促进兴山县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案例5-3] 滇东南瑶族社区野生药用植物“药圃”与资源保护
[案例5-4] 从江瑶族药浴知识促进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