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篇
斩落天骄——环首刀
盛世缩影——唐横刀
百战开国——定国刀
推移权变——戚氏军刀
恃力者亡——大夏龙雀刀
剑篇
君临天下——秦王剑
天命最高——斩蛇剑
匠心不朽——越王勾践剑
孤勇无双——鱼肠剑
客梦一场——徐夫人匕首
杂篇
王者之风——枪
与子同袍——戈
名将风流——戟
铁血丹心——锏
参考文献
斩落天骄——环首刀
文人叹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怨》
年复一年地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同马鞭和冰冷的战刀作伴。三月了,白雪纷纷扬扬,覆盖住了昭君墓,那滔滔的黄河绕过黑山,奔腾向前。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当时吐蕃、回鹘多次侵扰唐朝边境,唐朝西北边境不甚安定,守边战士长期不得归家,难免心生怨情。诗中出现的金河、青冢、黑山等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青冢”是昭君的墓,传说塞外草白,唯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苦寒的塞外却一点春色的消息都没有,所见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眼前景色萧瑟如此,放眼远眺,也只见黄河黑山,肃杀依旧。陪伴自己的,唯有带着刀环的战刀与驱策战马的马鞭。
带着刀环的刀便是环首刀,我们来看一看汉代环首刀的传奇。
兵器谱
汉代环首刀在形制可分为三部分:刀身、刀柄、刀环。
刀身多为直身,或者略曲,一面薄一面厚,较薄的一面为刀刃,较厚的一面是刀背。在刀刃和刀面之间形成的棱为镐线。而在刀面上,有些环首刀会带有血槽。
刀首处有圆环,这是环首刀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其名字的由来。
这个圆环的作用很大,首先,可以配重,为环首刀提供更好的稳定性。铁质环首刀的重量相对来说比较重,在挥动的过程中,单次攻击的力量、速度和惯性相对较高,这会导致下一个动作的发出与衔接难度增大。但是加上刀环后,能够很好地平衡刀的重量,在重量平衡的情况下,接下来的斩击也会变得更加容易,动作衔接会更加迅速。小小刀环所具备的,正是平衡整个刀重心的作用,让环首刀的技击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其次,可以缠带,防止刀脱手。在许多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刀环处有丝或麻的织物残留,这是为了防止劈砍过程中的反震之力太大而导致战刀脱手。
再者,丰富攻击方式。
范忿其言触实,乃以刀环撞其腹。(陈寿《三国志·诸夏侯曹传》)
大将军怒,使勇士以刀环筑丰腰,杀之。(孙盛《魏氏春秋》)
皓使人以刀环撞杀之。(陈寿《三国志·三嗣主传》)
在上述描写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环首刀的刀环可以进行“撞”和“筑”的致命性攻击。前者大约是反手持刀,用钝器的攻击方式或砸或撞,攻击敌人比较柔弱的腰腹部位,对敌人造成伤害。后者大约是近身之后,无法劈砍,而采用类似寸拳一样的短促发力方式杀伤敌人。
除此之外,环首刀虽然是刀,却可以像剑一样进行刺击。
绝大部分环首刀的刀身为直身。通常来看,“刺”的攻击方式是不会出现在刀类的兵器中的,因为刀类兵器的刀身带有一定弧度,刺击时不容易后续推进,进而造成贯穿性的伤害,而剑和枪类的直兵器才更适合刺击的方式。但环首刀独特的直刃刀身,完美地契合了“刺”的攻击方式。
引佩刀自刺。(班固《汉书·苏武传》)
史书用词严谨,如果苏武用来自尽的方式是横刀自刎,那应该用“刭”字。用“刺”字,说明动作就是直刺。
汉时的环首刀之所以做成直刃,很可能就是为了保留其刺击的能力。汉以前使用最广泛的兵器就是剑,而剑的核心攻击方式就是刺,剑的刺击之术已经深入人心,且杀伤力很强,所以环首刀设计成直刃刀身,就是为了在地面近战时可以进行刺击。
但它毕竟是刀,威力最大的攻击方式,当然是劈砍。而且不是在地上的劈砍,是在马上的砍杀!
中国骑兵的创立应在春秋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就是明证。秦时已有小规模的骑兵部队,但应该不是主力。骑兵在历史上大规模出现的时期正是汉代。战场上离不开刀光剑影,刀剑是最重要的两种短兵,可骑兵,不适合用剑。
剑双面开刃,主刺,可在疾驰的马背上很难做到精准刺击。即使刺中,也不易拔出,更容易被惯性带下马,失去骑兵的战力。可是劈砍就不一样,疾驰的战马所具有的动能能够最大化地加强劈砍的力量,并且能够在劈砍造成巨大伤害后,迅速地衔接下次攻击。剑在劈砍中容易折断,而环首刀薄刃厚脊,能承受更大的反作用力,使汉骑兵在进行多次劈砍动作后刀不易折断(日常生活中可以去菜市场看一下,肉铺斩骨用的菜刀都是厚背薄刃)。环首刀的刀茎与刀身一体锻造,没有明显的刀镡。即护手,这说明环首刀的使用方式几乎就是劈砍,一往无前,有攻无守,扫平一切敌人。
环首刀,为骑兵而生,在马上时具有强大的劈砍威力,在地上近身肉搏时可以刺、撞、筑,也是利器。它的出现,就是为了打败一个侵扰中国数百年、不可一世、自称天骄的敌人——匈奴。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