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部 文明与演化
衰亡与复兴
给石头以文明
被遗忘的技艺
理解社会的涌现
社会的他组织、自组织和预组织
社会运动的欠饱和、饱和与过饱和
社会的信息分岔与熵产生
乙部 思想与学人
后后现代
基因与学统
朽坏的永恒和永恒的朽坏
人文学科的归宿最终只剩科学哲学
知识分子应当具有的思维方式
康德在哥尼斯堡开过什么课?
丙部 科学与社会
令人惊奇的惊奇
《流浪地球》背后的冲突
“化学=文学”论
后发国家何时获得诺贝尔奖?
先定一个小目标?
“理综”交卷,“化学”重归
有了ChatGPT,我们还要上写作课吗?
丁部 大学与教育
大学与想象力
哈钦斯的通识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书写的力量
基础课一定要学术大师来上吗
为什么要给课程一个分数
回归教育的初心
名师与高徒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教学
跋
衰亡与复兴
一
自从传说中的罗慕洛选在台伯河畔的七丘台地建城以来。罗马城经历了一千年的持续营建,无数建筑奇迹从此处涌现。在今日依然留存的罗马帝国时代公共建筑中,万神庙(Pantheon)是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不仅如此,直到19世纪现代建筑兴起之前,它一直保持着室内单跨空间最大的纪录(直径43米)①。在这一点上,中世纪基督教建造的所有教堂,包括东西教会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圣索菲亚大教堂,都没有超过万神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经历过盛世的老杜后半生喟叹不已的始终是明皇时代的辉煌。有甚于此,千载之后的来者有幸目睹上述建筑遗迹时,也很难不去思考伟大的罗马如何成为断壁残垣,正如吉本的著名自述所说,
It was at Rome,on the 15th of October,1764,as Isat musing amidst the ruins of the Capitol,while thebarefooted friars were singing vespers in the Temple ofJupiter,that the idea of writing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city first started to my mind.(那是在罗马,1764年10月15日,我正坐在卡皮托山的废墟上沉思,忽然传来神殿里赤脚僧的晚祷声,我的心中首度浮出写作这座城市的衰亡的想法。)
对于黑暗时代的中世纪欧洲人而言,罗马的伟大遗迹恐怕不过是一项与己无关的上古奇迹,与他们业已沦落到泥土与尘埃中的浑浊现实并无关联。但作为接续了从彼得拉克开始的人文主义传统的历史学家,吉本并不这么看,他一方面讴歌罗马以及希腊曾经拥有的光荣伟大,另一方面开始认真探索古典文明衰亡的原因。这种行为的动机不仅仅是学者们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自觉地将古典文明作为自己的精神乳母予以接续,更重要的是过去的衰亡原因很有可能对他们当时及今后文明的兴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中国此之谓“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
时至今日,文明的衰亡依旧是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追索不已的问题。过去的20世纪见证了人类信心跌到谷底的斯宾格勒式《西方的没落》,也同样见证了福山式的《历史的终结》,为后冷战时代打了强心针。然而文化形态学观察终究只是一种具有特出影响力的修辞,并不是真的能够实证。而“最后的人”与自由主义观念的乐观也在新千年到来之后随风而逝,就连福山本人都不再坚定,对文明前途的忧虑再次回到学界和大众面前,以至于新时代斯宾格勒的某些拙劣拥趸都可以名噪一时。
二
衰亡与复兴的历史规律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当然过于宏大,不可能在本文中全面论及。如果我们回到古典文明本身,对于罗马的衰亡,历代学者业已给出诸多基于不同角度的分析,尤以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的深入全面分析影响最大。吉本认为支持罗马光荣的尚武精神和共和传统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逐渐被东方被征服者落后的思想文化败坏,而最后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基督教的传播和勃兴,后者彻底将罗马原有的活力与美德击倒存地:
既然宗教的伟大目标是求得将来生活的幸福,如果有人说基督教的介入,或至少对它的滥用,对罗马帝国的衰亡具有某种影响,我们也完全可以不必惊愕或气恼。教士们卓有成效地不停宣讲忍耐和自强的学说:社会的积极向上的美德遭到了压制,尚武精神的最后一点残余,也被埋葬在修道院中:公私所有的财富中的绝大部分都被奉献给了慈善事业和拜神活动的无止境的需求;士兵的粮饷多被胡乱花在成群以禁欲、洁身为唯一品德的毫无实用的男女身上。①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