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中国棕壤(精)/中国耕地土壤论著系列
ISBN:9787109320598
作者:编者:汪景宽//赵庚星|责编:刘伟//冯英华//杨晓改|总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定价:¥338.0
出版社:中国农业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精装
页数:479页
商品详情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从书序三
前言
第一章  棕壤的形成
  第一节  自然地理背景
  第二节  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  人为活动对耕地棕壤的影响
第二章  棕壤的分类
  第一节  棕壤的分类依据及分类体系
  第二节  棕壤发生学高级分类
  第三节  棕壤发生学基层分类
第三章  棕壤的分布特征
  第一节  棕壤的水平分布特征
  第二节  棕壤的垂直分布特征
  第三节  棕壤的中微域分布特征
第四章  棕壤资源优劣势分析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棕壤资源优势
  第二节  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棕壤资源优势
  第三节  西北地区棕壤资源优势
  第四节  西南和中南地区棕壤资源优势
  第五节  棕壤资源劣势与改良
第五章  典型棕壤
  第一节  典型棕壤区域与中微域分布特点
  第二节  典型棕壤主要成土特点与形态特征
  第三节  典型棕壤主要理化特性
  第四节  典型棕壤主要土属
  第五节  典型棕壤主要土种
第六章  酸性棕壤
  第一节  酸性棕壤区域与中微域分布特点
  第二节  酸性棕壤主要成土特点与形态特征
  第三节  酸性棕壤主要理化特性
  第四节  酸性棕壤主要土属与土种
第七章  潮棕壤
  第一节  潮棕壤区域与中微域分布特点
  第二节  潮棕壤主要成土特点与形态特征
  第三节  潮棕壤主要理化特性
  第四节  潮棕壤主要土属
  第五节  潮棕壤主要土种
第八章  白浆化棕壤
  第一节  白浆化棕壤区域与中微域分布特点
  第二节  白浆化棕壤主要成土特点与形态特征
  第三节  白浆化棕壤主要理化特性
  第四节  白浆化棕壤主要土属
  第五节  白浆化棕壤主要土种
第九章  棕壤性土
  第一节  棕壤性土区域与中微域分布特点
  第二节  棕壤性土主要成土特点与形态特征
  第三节  棕壤性土主要理化特性
  第四节  棕壤性土主要土属
  第五节  棕壤性土主要土种
第十章  棕壤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  棕壤土壤颗粒与质地
  第二节  棕壤结构及形成过程
  第三节  棕壤孔隙性
  第四节  棕壤水分
  第五节  棕壤温度
  第六节  棕壤力学性质及耕性
第十一章  棕壤的化学性质
  第一节  棕壤黏土矿物
  第二节  棕壤酸碱性
  第三节  棕壤离子交换作用
  第四节  棕壤氧化还原电位
第十二章  棕壤有机质状况
  第一节  棕壤有机质及分布规律
  第二节  棕壤有机质的组成与变化规律
  第三节  棕壤有机质与土壤颗粒和团聚体的关系
  第四节  棕壤有机质调控技术
  第五节  棕壤有机质调控研究进展
第十三章  棕壤大量养分状况
  第一节  棕壤氨素养分状况
  第二节  棕壤磷素养分状况
  第三节  棕壤钾素养分状况
第十四章  棕壤中微量元素状况
  第一节  棕壤中量元素
  第二节  棕壤微量元素
第十五章  棕壤环境质量状况
  第一节  棕壤重金属污染
  第二节  棕壤有机污染
  第三节  棕壤污染防治
第十六章  棕壤肥力特性与作物生长
  第一节  棕壤肥力特征及作物生长要求
  第二节  棕壤肥力演变
  第三节  棕壤肥力培育与调节
第十七章  棕壤耕地地力等级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资料收集与整理
  第二节  棕壤耕地地力等级评价原则与依据
  第三节  东北棕壤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第四节  山东棕壤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第五节  西北棕壤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第六节  西南棕壤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第七节  河北棕壤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第十八章  棕壤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分析
  第一节  东北棕壤耕地各等级特点
  第二节  山东棕壤耕地各等级特点
  第三节  西北棕壤耕地各等级特点
第十九章  低产棕壤耕地改良与利用
  第一节  低产棕壤耕地主要障碍因素
  第二节  低产棕壤改良与利用措施
第二十章  棕壤分区利用与改良
  第一节  棕壤分区利用与改良的原则和依据
  第二节  棕壤分区利用与改良的措施
第二十一章  棕壤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与推广
  第一节  背景情况
  第二节  实施概况
  第三节  测土概况
  第四节  田间试验区与区域施肥建议
  第五节  县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开发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