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和概念原则
第一章 自主神经系统
1.1 概述
1.2 ANS的简要解剖
1.2.1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
1.2.2 交感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
1.2.3 ANS的偏侧性
1.2.4 ANS组织的层级概述
1.3 ANS生理功能
1.3.1 ANS主要功能概述
1.3.2 主要功能表
1.3.3 副交感神经系统
1.3.4 交感神经系统
1.4 功能合成
1.5 ENS
1.6 ANS的心理生物学作用
1.7 ANS、压力和情绪
1.7.1 应激和内稳态
1.7.2 感受和情感
本章要点
第二章 多层迷走神经理论
2.1 通用原则:三重ANS和三个进化阶段
2.2 三个ANS分支的功能和目的
2.2.1 第一阶段:迷走神经的原始分支、背侧支(迷走神经背核)
2.2.2 第二阶段:交感神经系统
2.2.3 第三阶段:新迷走神经侧支(疑核)
2.3 阐明迷走神经的两个分支:当迷走神经变得更精确
2.4 社会参与
2.5 神经知觉
2.6 婴幼儿时期、教育和创伤对新迷走神经的影响
2.7 ANS和神经免疫调节
2.8 ANS和内分泌系统
本章要点
第三章 心率变异性
3.1 心脏电生理活动
3.2 HRV的定义
3.3 1996年特别工作组
3.4 改变心率变异性的因素
3.4.1 病理状态下HRV降低
3.4.2 影响心率变异性的药物
3.5 心脏的内分泌功能及其他
本章要点
第四章 人类进化、身心和本体论的相关观点
4.1 康复的过程就是进化
4.2 人类进化的意义
4.3 发展与身心现象
4.3.1 心理固着(psychological fixation)
4.3.2 退行
4.3.3 组织紊乱
4.4 人类“正常”的进化模式及其相关事件
4.5 情绪和条件反射
4.6 “第二大脑”
4.7 “当下的力量”
4.8 社会参与:心灵的开放和创造性的礼物
4.9 意识的功能
4.10 主要关系汇总表
4.11 生理和创伤
4.12 心理-情感创伤
4.13 身心结构
4.14 情结
4.15 内部对抗的力量
本章要点
第二部分 评估和诊断
第五章 心率变异性检测
5.1 1996年工作组检测指标
5.2 Physioner系统的标记物
5.2.1 在平板电脑上记录
5.2.2 CODESNA_HRV软件
5.3 心率变异性检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第六章 自主神经系统临床评估
6.1 ANS三个分支的症状学
6.1.1 与原始迷走神经主导有关的症状
6.1.2 与交感神经主导有关的症状
6.1.3 与新迷走神经失衡直接相关的症状
6.1.4 新迷走神经的全方位活动
6.1.5 交感神经和原始迷走神经之间冲突或适应不良的具体迹象
6.1.6 交感神经和新迷走神经之间存在缺陷或适应不良的特定迹象
6.2 与症状地形图相关的体征
6.3 与周围神经系统有关的体征
6.4 ANS问卷调查
6.5 临床个案
6.5.1 案例1:ZS女士
6.5.2 案例2:PR女士
6.5.3 案例3:MJ先生
第七章 心理-情绪创伤诊断
7.1 量子视角
7.2 临床工作的测试
第三部分 自主神经系统的支持
第八章 自主神经系统的整骨疗法
8.1 概述
8.2 基本概念
8.2.1 治疗的顺序和等级
8.2.2 整骨治疗的一般原则
8.2.3 睡眠的重要性
8.2.4 整骨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
第九章 整骨治疗技术在自主神经系统的应用
9.1 针对ANS的整骨特异性手法技术
9.1.1 肌肉骨骼整骨技术
9.1.2 颅骨治疗技术
9.1.3 内脏整骨技术
9.1.4 颅骶整骨技术
9.1.5 神经整骨技术
9.1.6 循环系统整骨技术
9.2 ANS反射技术
9.2.1 椎体侧面神经丛治疗技术
9.2.2 骶骨ANS平衡技术
9.3 优秀的整骨技术对改善ANS具有很高的潜力
9.3.1 颅颈交界处
9.3.2 三叉神经技术
9.3.3 面神经技术
9.3.4 迷走神经技术
9.3.5 正中神经技术
9.3.6 内分泌腺技术
9.3.7 耳朵技术
9.3.8 神经丛
9.3.9 大脑半球
9.3.10 基于ANS临床图谱的技术适应证
第十章 患者的自我管理
10.1 人类环境
10.2 内部发育的障碍
10.3 掌控时间的流逝
10.4 心脏相关技术
10.5 心灵特有放松技术
第十一章 治疗师的自律
11.1 治疗关系
11.2 能量场或辐射场
11.3 神经瑜伽
11.3.1 练习1
11.3.2 练习2
11.3.3 练习3
11.3.4 练习4
11.3.5 练习5
11.3.6 练习6
11.3.7 练习7
11.3.8 练习8
11.3.9 练习9
11.3.10 练习10
11.3.11 练习11
11.3.12 练习12
第十二章 其他治疗方法
12.1 概述
12.2 治疗性催眠
12.2.1 工作原理
12.2.2 催眠分阶
12.2.3 为什么要催眠?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