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中国工会应急协同能力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术论丛
ISBN:9787511579768
作者:作者:任国友//杨鑫刚//王起全//余志红|责编:刘天一
定价:¥69.0
出版社:人民日报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45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视阈与切入点
  0.3  文献概述与研究思路
上篇  基础调查
第1章  职工需要的理论建构与基础调查
  1.1  职工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提出
  1.2  职工普惠性需要的提出假设与理论依据
  1.3  职工需要维度模型的构建
  1.4  农民工需要状况调查及其表征指数
  1.5  基于生理需要的建筑业农民工需要状况判别标准
  1.6  厘清差异化需求,推进建筑业农民工就业精准治理
  1.7  小结与认识
第2章  工会干部应急素质基础调查与分析
  2.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2.2  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工会干部政策深化改革与攻坚阶段
  2.3  常态下工会干部应急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2.4  新时代工会干部队伍素质标准的提出
  2.5  小结与认识
第3章  职工利益博弈数学模型
  3.1  问题提出与研究进展
  3.2  职工利益非合作博弈数学模型构建
  3.3  基于四方合作博弈收益效果验证
  3.4  小结与认识
第4章  工会常态与应急社会协同模型
  4.1  工会社会协同能力及其表征模型
  4.2  应急管理中多元化主体及其协作成效
  4.3  工会应急管理协同作用模式
  4.4  小结与认识
第5章  国内企业劳动关系风险预警机制构建
  5.1  问题提出与研究进展
  5.2  劳动关系风险预警系统及其预警程序
  5.3  劳动关系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5.4  劳动关系危机预警机制及其预警对策
  5.5  小结与认识
第6章  “一带一路”沿线中资企业劳动关系风险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与背景分析
  6.2  文献评述与研究进展
  6.3  “一带一路”港口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6.4  A港口工程实例评估与结果分析
  6.5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劳动关系“两极化”趋势研判
  6.6  小结与认识
第7章  H区总工会应急协同能力评估
  7.1  问题提出
  7.2  工会应急协同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7.3  H区总工会应急协同能力综合评价
  7.4  小结与认识
下篇  实证分析
第8章  基于情景模拟的职工群体性事件治理
  8.1  职工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
  8.2  职工群体性事件原因及其数据分析
  8.3  情景构建与数理分析
  8.4  职工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
  8.5  职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治理
  8.6  小结与认识
第9章  工会社会协同治理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9.1  新时代工会治理的提出
  9.2  工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9.3  工会社会协同治理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9.4  工会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路径
  9.5  小结与认识
第10章  结论
  10.1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与重要观点
  10.2  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10.3  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社会影响
  10.4  本研究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绪论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治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治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石亚军,张力,2019)。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党和国家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进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有序转型(廖冲绪,张曦,2020)。然而,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后,社会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劳动关系也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在主体、性质、内容、协调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曹荣等,2011)。总体而言,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的问题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工会组织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有着特定的工作领域和优势(张秋菊,2014),理应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社会协同治理能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0.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0.1.1工会社会协同能力的提出
    (1)基本概念与核心问题的界定
    协同治理理论是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徐嫣,宋世明,2016)的现实困境的理论反思而提出来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层面的社会协同治理应运而生,在社会治理协同机制的视域下,工会参与社会协同治理成为必然。本研究认为工会参与社会协同治理(以下简称工会治理),是在党的领导下,各级工会组织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维权服务活动,开展自主治理(Elinor Ostrom,1992)及其参与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协同治理(Donahue,2004),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职工具体利益(李学兵,李友钟,2020)的过程及其结果状态。工会社会协同能力是指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会各级组织开展自主治理和协同治理的能力。同时,出于研究需要,将劳动者群体性事件、群体性劳资冲突事件、职工群体突发事件等不同概念,统一使用“职工群体性事件”名称,并将“工会社会协同能力”区分为常态社会协同能力和应急社会协同能力。
    (2)研究背景分析
    新中国成立70多年和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身处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府单一“刚性”的社会管理被多元“柔性”的社会治理取代成为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工会从国家治理参与者(吴建平,2012)到地方、企业治理的行动主体,工会参与社会治理不可替代的角色和作用正逐步凸显,即工会如何在劳(劳动者或工人简称劳)、资(企业简称资)、政(政府简称政)之间确立恰当的角色和位置,主动参与劳动关系协调和职工群体性事件治理,完善和提升日常管理和紧急状态下的协同能力,将直接关系中国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本研究正是契合这一重大的社会背景,从应急管理学、社会学和安全学的交叉学科新视角,试图探索工会社会协同治理关键环节(现状分析、能力评价、模型构建和治理参与)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0.1.2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制度变迁与理论创新
    (1)阶段I:社会管理探索期(1998-2011年),传统社会管理理论仍占主流
    1998年,“社会管理”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在于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之,在这一阶段,传统社会管理理论仍是主流,但社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党和政府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2)阶段Ⅱ:社会治理转型期(2012-2016年),强调精细化治理理论创新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管理和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专章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是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社会治理”,标志着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16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总之,在这一阶段,随着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精细化社会治理方式实施,基层和群团组织社会治理作用得到有效强化。
    (3)阶段Ⅲ:社会治理发展期(2017年至今),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提出
    (4)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城乡社区治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