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保障统计数据质量
1.统计数据质量涉及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标准体系、数据采集方式、依法统计等方面,国家统计局如何保障统计数据质量?
2.源头数据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国家统计局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水平以确保数据质量?
3.统计执法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和维护政府统计公信力的重要手段,那么统计执法的涵义、主体、检查事项和可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4.统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统计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国家统计局如何提升统计监督效能,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
5.“统计造假”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处分范畴,对于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有何意义?
6.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的运用是如何提高统计工作效率的?
二、如何开展统计调查
7.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在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及时监测反映经济转型发展状况?
8.农业调查是如何开展的?我国是如何实现粮食“二十连丰”的?
9.畜禽业统计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开展调查?
10.如何通过统计监测反映乡村振兴发展情况?
1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如何通过统计来反映工业新产业发展情况?
12.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开展相关领域统计监测?
13.网上零售额是如何统计的?能否反映各大电商平台情况?
14.调查失业率是如何统计的?
15.农民工调查是如何开展的?
16.什么是投入产出调查?投入产出调查对于经济社会具有什么作用?
17.科技投入相关统计包括哪些内容?是如何开展的?
18.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是如何开展的?
19.妇女儿童相关统计是如何开展的?
20.全国性普查有哪些?是怎样开展的?
三、如何使用统计数据
21.从哪里可以获得统计数据尤其是结构性数据?
22.微观数据有哪些途径可以供研究人员使用?
23.众多统计指标中,哪些是分析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
24.如何用统计指标分析经济运行的质量?
25.什么是基期?如何看待基期的影响?
26.如何使用同比数据与环比数据?
27.什么是翘尾因素?
28.如何使用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判断经济走势?
29.GDP缩减指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计算的?
30.人均GDP、人均GNI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何区别和联系?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用哪个指标更合理?
3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何差别?
32.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有何差别?
33.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与海关的货物进出口有何差别?
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与海关发布的货物出口总值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35.如何反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的关系?
36.为什么全社会用电量与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存在一定差异?
37.服务业生产指数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是什么关系?服务业生产指数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38.服务零售额统计哪些内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什么关系?
39.为什么公安部门公布的户籍人口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相关数据存在一定差异?
40.人均工资性收入与平均工资是一个概念吗?
41.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与个人所得税是什么关系?
42.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分别是指什么?失业率、就业人口比、失业人口比和劳动参与率如何计算?
四、如何看待统计数据
43.如何看待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存在差异的问题?
44.为什么使用平均数?
45.GDP数据为什么需要修订?
46.国家统计局公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时,一些网友感慨自己“拖后腿”“被增长”,对此应如何看待?
47.如何从结构数据观察居民收入的分布情况?
48.每次公布平均工资数据以后,一些群众反映自己“被平均”了,是什么原因?如何使用平均工资数据?
49.为什么CPI与部分公众感受不一致?
50.CPI权数是如何确定的?能否反映真实的消费结构?
51.PPI与CPI之间的传导关系是什么?
52.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如何反映新房和二手房市场情况?
53.我国如何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54.如何看待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