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绪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研究综述
三 体系架构
第一篇 祭天
第一章 元代蒙古人的祭天
一 主格黎
二 洒马渾
三 多元文化的交融
四 小结
第二章 元代郊祀
一 元代郊祀的建立
二 元代郊祀年表
三 天地分合与南北郊问题的变异
四 元代亲郊背后的三重因素
五 元代郊祀仪式中的“国礼”
六 小结
第三章 壬子年(1252)日月山祭天
一 史料分歧与史源梳理
二 壬子年祭天史实
三 壬子年祭天与《蒙古秘史》
四 元世祖时期官方与民间的壬子年祭天记忆
五 元文宗时期官修国史中的壬子年祭天
六 小结
附 日月山相关历史地理问题
本篇结语
第二篇 祭祖
第四章 元代火室斡耳朵与烧饭祭祀
一 火室的词义
二 火室制度之源:成吉思汗斡耳朵祭祀
三 忽必烈朝的祭祖与火室的出现
四 十一室皇后斡耳朵考实
五 火室斡耳朵与烧饭祭祀
六 小结
第五章 元代太庙
一 燕京太庙
二 大都太庙的建立
三 成宗的继承
四 武宗的改制
五 仁宗的无为与英宗的更新
六 泰定帝的重整
七 文宗与顺帝的维持与微调
八 小结
第六章 元代影堂
一 元代影堂的起源
二 世祖时期的影堂雏形
三 成宗至仁宗时期的影堂
四 英宗时期的影堂
五 泰定帝时期的影堂
六 文宗时期的影堂
七 顺帝时期的影堂
八 半官方影堂
九 小结
本篇结语
第三篇 国俗旧礼
第七章 《元史·祭祀志·国俗旧礼》的成立
一 内容性质
二 记事时间
三 史源
四 小结
第八章 元代太庙中的“国礼”
一 太庙牲酒中的“国礼”
二 太庙仪节中的“国礼”
三 太庙礼仪中的怯薛执事
四 小结
第九章 元代射草狗仪式
一 文本纂成的时代背景
二 仪式因素分析
三 参与仪式的氏族
四 小结
第十章 元代国俗旧礼辑考
一 望祭北方陵园
二 幄殿祓祭
三 祀宅神与萨满降神
四 岁末祭火脱灾
五 女巫骨卜与祓除
六 “设比儿”与“撒答海”
七 祭旄纛
八 石人祭祀
本篇结语
第四篇 岳镇海渎
第十一章 元代岳镇海渎祭祀的渊源
一 蒙古传统的山川信仰
二 中原传统的岳镇海渎祭祀
三 蒙古祭祀岳渎的肇始与道教
四 小结
第十二章 元代岳镇海渎祭祀的建置沿革
一 建置:世祖、成宗时期
二 延续:元代中后期
三 小结
第十三章 元代岳镇海渎祭祀的地点与路线
一 祭祀地点
二 代祀路线
三 小结
第十四章 元代岳镇海渎祭祀的运作
一 祭祀仪式
二 代祀使臣
三 祭祀礼物与祠庙经济
四 小结
本篇结语
附 元代岳镇海渎代祀年表
第五篇 天下通祀
第十五章 元代坛缱祭祀
一 元代坛譴祭祀的建立
二 历代礼制中的元代坛遺制度
三 小结
第十六章 元代社稷
一 元代国都社稷祭祀
二 元代州县社稷祭祀
三 元代基层社稷祭祀
四 小结
第十七章 元代宣圣庙
一 元代宣圣祭祀的建立
二 宣圣庙配享制度
三 宣圣庙从祀制度
四 小结
第十八章 元代三皇庙
一 作为古帝祭祀的三皇
二 三皇庙的出现与发展
三 三皇庙的多面性内涵与历史影响
四 小结
第十九章 元代帝师殿
一 帝师殿的设立过程
二 帝师殿制度的内容
三 帝师殿的设立原因
四 帝师殿通祀的推广
五 帝师殿与蒙古字学的关系
六 小结
本篇结语
结论
一 “国礼”的构建与变迁
二 中原吉礼制度的本质因素
三 多元文化的互动与新仪式的创造
四 大一统与因俗而治
参考文献
一 史料
二 研究著述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