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摆脱焦虑(精)
ISBN:9787121485435
作者:作者:唐婧|责编:黄菲
定价:¥58.0
出版社:电子工业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238页
商品详情
目录

1阶段  焦虑突围:走出高敏感和心理内耗
  你为什么焦虑,如何缓解焦虑
    第1节  理解焦虑的深意——“我怎么了?该怎么办”
    第2节  找到焦虑的成因——“我想要”和“不允许”
    第3节  焦虑的缓解——“要向自己妥协吗”
  疗愈焦虑背后的心理创伤
    第1节  原发性焦虑和焦虑泛化——“从只怕它,到什么都怕”
    第2节  焦虑背后隐藏的心理创伤——“焦虑是伤痕在说话”
    第3节  缓解心理创伤所引发的焦虑——“为自己的伤口温柔包扎”
  与“不安全感”“高敏感”握手言和
    第1节  发现焦虑的深层核心——发现“你内心深处隐藏的角落”
    第2节  安全感与控制感的恢复——“你并非毫无办法”
  摆脱“心理内耗”模式
    第1节  逆转“高度自我关注”与“选择性负面关注”模式——“要命,生活到处都是问题!”
    第2节  逆转“消极负面的自我催眠”模式——“坏事即将发生?”
2阶段  原生家庭突围:疗愈原生家庭创伤
  为什么你比别人容易焦虑:焦虑型人格与原生家庭创伤
  摆脱控制,活成你自己
    第1节  原生家庭的“控制型模式”及其影响——“我不敢,我必须”
    第2节  活成你自己——“我可以”
    第3节  “控制型模式”的变体:软控制——“爱我就要服从我”
    第4节  拥有“你说了算”的人生——“不做提线木偶”
  走出自我否定,重建自信
    第1节  原生家庭的“指责型模式”及其影响——“都是你不好”
    第2节  走出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重建内在力量——“我,就是最好的自己”
    第3节  整合你内在的“指责型模式”,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关系重建——“我想爱你而不伤害你”
  修复安全感,重建你的生活
    第1节  原生家庭中的“忽略型模式”及其影响——“不要离开我,我好怕”
    第2节  修复安全感,重建你的生活——“你是被爱的,睁开眼睛看看周围”
  修复边界,放下不该承受之重
    第1节  原生家庭中的“角色错位”及其影响——“为什么我活得比别人累?”
    第2节  明晰边界,放下你生命中的“不该承受之重”——“学会说不!”
3阶段  心理内耗突围:逃离焦虑星球,重建身心平衡
  催眠和冥想:告别混乱,回归安宁
  身心放松冥想:能量光球的疗愈
  睡眠修复催眠:满船清梦压星河
  放松减压催眠:短时高效大脑放松
  放松减压催眠:心灵花园
  安全感修复催眠:与内在小孩和解
  安全感修复催眠:守护天使
  内在力量感提升催眠:生命之树
  自信重塑催眠:公众演讲场景
  自信重塑催眠:人际交往场景
  自信重塑催眠:异性交往场景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1节  理解焦虑的深意
    “我怎么了?该怎么办”
    在我的咨询室里,来访者们最经常提起的是焦虑所引起的躯体症状。比如说,焦虑发作的时候那种心慌心悸的感觉,呼吸困难、头晕头痛、腿软,好像路都走不稳,担心自己下一刻就会晕倒。更为严重的会肢体发麻、眼前发黑、不能动弹,甚至有濒死感。这些症状都是我们所害怕的,我们特别希望它能赶紧停止,不要再折磨我们。
    然而我想告诉你,焦虑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并且它是为了保护你才会出现的。比如,因为对健康的焦虑,你可能会频繁体检,加强身体锻炼,还有可能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而这一切都会切实提升你的身体素质。又比如,在因担心迟到而产生焦虑时,你可能会提前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让自己第二天可以准时到达。适度的焦虑,带给我们的好处显而易见。但过度的焦虑也会带给我们“好处”吗?
    在心理咨询里,我们常说一句话:所有的症状对于当事人而言,都是“有好处的”。这种“好处”指的是我们将“潜在获益”。
    我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我的来访者A先生是一个私营企业主。创业这些年来,他非常辛苦,常年在外出差,经常加班到深夜,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休息的时候。他说在焦虑症状发生以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好好睡一觉,他实在太累了,经常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自焦虑发作以后,他已经一年没有办法工作,只好把公司交给合伙人打理。他非常着急,希望自己赶紧好起来,让自己可以尽快重返职场。
    我的来访者B女士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一方面,她看别人的孩子都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心里非常着急,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也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另一方面,她发现孩子学得很痛苦,经常抱着她哭,她内疚且自责,觉得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被爸妈逼着痛苦地学习,因此更不应该再让孩子重复自己童年的不幸。这种纠结持续了一段时间,她开始出现焦虑症状。在这之后,她也顾不上带孩子上补习班了,总担心自己的身体,天天往医院跑,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治病上。
    我的来访者C同学是一个中学生。前不久,C同学的妈妈刚生了弟弟,全家人的关注都集中在了弟弟身上。之后他开始出现焦虑症状,频繁地心慌心悸、头晕害怕,上学需要父母接送,甚至晚上睡觉都需要父母陪伴。他感到非常痛苦,希望赶紧好起来,回到正常的生活。
    从这三位来访者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焦虑确实带给了他们痛苦,但似乎也带给了他们“好处”。比如说:A先生,在焦虑发生以后终于可以休息,不用上班了;B女士,在焦虑发生以后,她终于不用勉强孩子去上补习班了,也因此不用再内疚和自责了;还有C同学,在焦虑发生以后,全家人的关注点从弟弟身上又回到了他身上,他又享受到了父母的陪伴和照顾。
    当然,我们也会发现,这些“好处”并不是当事人主动寻求的,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焦虑,只是一不小心,通过焦虑的症状而获得了这些“潜在获益”。此后,焦虑的症状就延续下来了。
    P4-6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