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漫画讲透逻辑学
ISBN:9787220137778
作者:编者:杜赢|责编:段瑞清
定价:¥49.8
出版社:四川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182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1章
稻草假人
无视事实,歪曲观点
第2章
归因错误
看似有关,便误认为有因果关系
第3章
情感绑架
操控感情,代替有效论据
第4章
推不出式诡辩
论据主张无关联,论据推不出论点
第5章
滑坡论证
仅凭一点,极端假设
第6章
人身攻击
通过抹黑对方,攻击对方的论据
第7章
“你不也一样”
以批评应对批评的障眼法
第8章
无力反驳
因为不知道,所以不存在
第9章
生拉硬拽
没有任何联系,强行拉在一起
第10章
预设提问
预设问题陷阱,制造回答慌乱
第11章
举证负担
自己无法举证,便将责任推给他人
第12章
一语双关
言辞模糊,有意误导
第13章
赌徒心理
随机事件中,存在可掌握的规律
第14章
乐队花车
大家都去做的,一定是没错的
第15章
迷信权威
利用权威人物或机构的观点逃避说理
第16章
组合分裂
将局部特征错误理解为整体特征
第17章
不是真正的苏格兰人
以修改标准的方式放马后炮
第18章
基因决定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第1 9章
非黑即白
非此即彼,事情没有中间地带
第20章
循环论证
偏执假设,无法自洽
第21章
自然至上
只要是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第22章
轶事证据
大家都这么说,自然是对的
第23章
得克萨斯神枪手
因果倒置,只为对自己更有利
第24章
一错再错
与其半途而废,不如死撑到底

精彩页/试读片段

    人们常因事物之间或真实存在或假想出来的关联关系,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事实上,不同事物可能同时或先后发生,但这并非意味着其中一件事是另一件事的起因。有时候两者之间的关联纯粹是巧合,甚至有可能两件事的起因是相同的。
    例如,感冒了吃感冒药,隔几天病好了。大多数人便认为,感冒好了是因为吃了感冒药,其实不然,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吃药只是能减轻症状而已,治疗的作用不大。更何况这期间你还喝水、吃饭,还有自身的免疫力也在发挥作用。可见,使感冒好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将所有功劳归到感冒药身上,就属于归因错误。
    归因错误是一大类逻辑谬误,它有很多变种。
    所谓假因,是指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所做的归因。例如,小红说:“你父母给你起名叫丰收,那他们肯定是农民。”
    这个推断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仅凭名字就断定父母的职业是不充分的。一个人的名字并非推断其父母职业的可靠信息。
    所谓后此,是指用一件事先发生来证明这件事就是后面发生的事的原因。
    例如,小红说:“我今天之所以会遇到一堆糟心事,是因为我昨天打碎了一面镜子,还把打开的伞放在了屋里,出门还遇到了一只黑猫(以上都是迷信里会带来坏运气的事情)。”
    这种谬误混淆了“随后”和“因为”,许多迷信都产生自“后此”谬误。从理论上讲,这些事情也许会导致坏运气,但从未被证实过。更合理的结论应该是小红期待糟心的结果,才故意做了那些事。
    所谓相关,是指将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情解释为具有因果关系。这两件事很有可能是在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凑巧同时发生,也可能是第三因素导致了这两件事同时发生,总之这两件事是不存在因果关系的。
    例如,小红说:“不相信神存在,会遭报应。”
    这种谬误就是利用了人们“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恐惧心理。人一旦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随着引导者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就会被“洗脑”,做出很多荒唐的事情。一些骗子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谬误思维。
    从心理学上看,归因错误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偷懒行为。有人会利用这种偷懒的心理,诱导你进入他的圈套,或者让你相信他那套理论。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归因错误呢?
    寻找归因偏误倾向,反思行为和态度
    归因错误的危害主要在于对未来的影响,不仅放弃了解决问题的机会,对新面临的问题也不能正确地应对,从而为继续犯错误埋下了伏笔。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寻找自己的归因偏误倾向,并积极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当错误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先问问自己:“我是否过度强调了外在因素?”“我是否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和行为?”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事件。
    用内部归因的方式解释事件
    内部归因是指将事件归因于自己的内在特质和行为。例如,当我们的工作业绩总是提升不上去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而不是过度强调工作任务难度大、竞争对手强大,或者其他的外在因素。
    P7-9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