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核反应堆安全
1.1 概述
1.2 核反应堆安全的发展历史
1.3 核反应堆事故
1.3.1 反应性引入事故
1.3.2 失流事故
1.3.3 热阱丧失事故
1.3.4 典型的核反应堆事故介绍
1.4 核反应堆安全系统
1.4.1 概述
1.4.2 安全注入系统
1.4.3 安全壳系统
1.5 反应堆安全性的发展
1.5.1 AP—1000先进核动力
1.5.2 PIUS固有安全性核电站
1.5.3 欧洲压水堆EPR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核反应堆瞬态热工分析
2.1 表征冷却剂热工水力状态的基本方程
2.1.1 质量守恒方程
2.1.2 动量守恒方程
2.1.3 能量守恒方程
2.1.4 两相流方程与计算模型
2.2 燃料元件的瞬态特性
2.2.1 燃料元件温度的快速瞬变过程
2.2.2 计算温度瞬变过程中的简化解析法
2.2.3 瞬变过程中的包壳性能
2.3 瞬态过程中反应堆功率计算
2.3.1 停堆后功率
2.3.2 剩余裂变功率的衰减
2.3.3 衰变功率的衰减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自然循环流动
3.1 概述
3.2 自然循环驱动压头
3.2.1 压水堆内的自然循环
3.2.2 沸水堆内的自然循环
3.2.3 自然循环流量的确定
3.2.4 蒸汽发生器的自然循环
3.3 强迫循环向自然循环的过渡
3.4 各种因素对自然循环能力的影响
3.5 自然循环与非能动安全系统
3.5.1 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要求
3.5.2 基于自然循环的反应堆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核反应堆事故分析及传热
4.1 反应堆失水事故
4.1.1 大破口失水事故
4.1.2 小破口失水事故
4.1.3 失水事故后果及安全对策
4.2 失水事故的临界流动
4.2.1 两相临界流动基本概念
4.2.2 压力波在流体内的传播
4.2.3 两相临界流的平衡均相模型
4.2.4 长孔道内的两相临界流
4.2.5 短孔道内的两相临界流
4.2.6 简单容器喷放瞬态分析计算
4.3 事故过程的传热
4.3.1 单相流体的对流传热
4.3.2 沸腾换热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沸腾临界后传热
5.1 流动沸腾临界
5.1.1 流动沸腾临界分类
5.1.2 各参数对沸腾临界的影响
5.1.3 临界热流密度计算关系式
5.1.4 不均匀加热对沸腾临界的影响
5.1.5 沸腾临界传热机理模型
5.2 沸腾临界后传热
5.2.1 沸腾临界后的传热过程
5.2.2 传热模型
5.3 非平衡态模型
5.3.1 局部关系式
5.3.2 轴向历程相关模型
5.3.3 分相流模型
5.4 沸腾临界后的传热计算关系式
5.4.1 低干度与过冷态的过渡沸腾
5.4.2 高干度时的过渡沸腾
5.4.3 液滴分散膜态沸腾
5.5 定位格架对干涸后传热的影响
5.5.1 定位格架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
5.5.2 定位格架对临界后传热影响的模型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再淹没传热和再湿传热
6.1 概述
6.2 骤冷的极限过程
6.3 瞬态对流和准稳态骤冷模型
6.3.1 单相共轭问题
6.3.2 具有相变的瞬态对流
6.3.3 瞬态导热骤冷模型
6.3.4 准稳态骤冷模型
6.4 骤冷过程的膜态沸腾
6.4.1 反环状流膜态沸腾
6.4.2 反环状流膜态沸腾传热关系式
6.4.3 弹状流膜态沸腾
6.5 沸腾临界后的稳态对流传热
6.5.1 池式沸腾
6.5.2 流动沸腾
6.6 堆芯失水后的再湿过程
6.6.1 再湿过程包壳内传热及其温度变化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核反应堆严重事故后传热
7.1 严重事故后的堆芯熔化过程
7.1.1 堆芯加热
7.1.2 堆芯熔化
7.2 压力容器熔穿及熔液特性
7.2.1 碎片的重新定位
7.2.2 下封头损坏模型
7.2.3 高压熔化喷射
7.3 熔融物与水接触的特性
7.4 熔融物与水接触传热
7.4.1 自成核模型
7.4.2 热爆炸模型
7.5 安全壳直接加热过程的传热
7.5.1 现象
7.5.2 安全壳直接加热计算模型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国际单位与工程单位的换算
附录B 核燃料的热物性
附录C 包壳和结构材料的热物性
附录D 贝塞尔函数
附录E 水的热物性
附录F 饱和线上水和水蒸气的几个热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