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物理性污染
一、概述
二、物理性污染的分类与特点
第二节 物理性污染的危害与控制
一、物理性污染的危害
二、物理性污染的控制
第三节 物理性污染控制与环境物理学
一、环境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环境物理学的学科体系
三、环境物理学的研究特点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二章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第一节 概述
一、声音与噪声
二、噪声的特点与影响
第二节 声学基础
一、声波的形成
二、声波的基本物理量
三、声音的频谱谐
四、声音的波动方程
五、平面声波、球面声波和柱面声波
六、声压级、声强级和声功率级
七、声波的传播特性
八、声压级计算
第三节 噪声标准与评价
一、噪声相关法律、标准及测量方法
二、噪声评价
第四节 吸声
一、吸声系数和吸声量
二、多孔吸声材料
三、吸声结构
四、空间吸声体
五、室内吸声降噪
第五节 消声
一、消声器的分类、评价与评价量
二、阻性消声器
三、抗性消声器
四、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五、微穿孔板消声器
六、扩散消声器
七、其他类消声器
八、消声器的设计
第六节 隔声
一、隔声原理与评价量
二、单层均质墙的隔声
三、多层墙的隔声
四、隔声罩、隔声间和隔声屏
第七节 消除噪声污染的新技术
一、有源消声
二、减少飞机噪声新技术
三、新型吸声材料
四、“绿浪”降噪工程
第八节 噪声污染控制应用实例
一、隔声间的设计
二、共振消声器的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 振动污染及其控制
第一节 概述
一、振动与振动污染
二、振动污染源
三、振动的影响
第二节 振动基础
一、振动的基本物理量
二、振动的性质
三、简谐振动系统
四、振动的产生与传播
第三节 振动评价与标准
一、振动的评价
二、环境振动标准
三、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四、城市轨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动与二次辐射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
第四节 振动控制技术
一、振动源控制
二、机械振动控制
三、弹性减振
四、阻尼减振
五、冲击减振
六、传播途径的减振对策
七、振动衰减
第五节 减振材料与装置
一、减振材料
二、减振装置
第六节 振动污染控制应用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 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概述
一、电磁环境和电磁辐射污染现状
二、电磁辐射污染源
三、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第二节 电磁辐射基础知识
一、电场与磁场
二、电磁场与电磁辐射
三、射频电磁场
四、电磁辐射的量度单位
第三节 电磁辐射标准与监测
一、电磁辐射评价标准及相关计算方法
二、电磁辐射监测
三、电磁辐射影响预测
第四节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
一、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基本类形
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
三、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技术与措施
第五节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应用实例
一、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的屏蔽防护
二、电力机车辐射的抑制技术
三、室内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
四、电磁辐射污染控制展望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五章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第一节 概述
一、放射性及放射性物质
二、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三、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第二节 电离辐射防护基础
一、电离辐射防护常用术语
二、电离辐射生物效应
三、电离辐射剂量限制体系
第三节 电离辐射防护标准与评价
一、电离辐射防护标准
二、电离辐射监测
三、电离辐射防护评价
四、中国电离辐射环境质量
第四节 放射性废物
一、放射性废物的来源
二、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三、放射性物质或设施分类
四、放射性事件/事故分级
五、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原则、方针
第五节 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技术
一、放射性废气处理技术
二、放射性废液处理技术
三、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第六节 放射性污染表面去污技术
一、去污目的和去污技术选择原则
二、化学去污技术
三、物理去污技术
四、电化学去污技术
五、熔炼去污技术
六、生物去污技术
七、其他技术
第七节 放射性污染事故应急防护
一、屏蔽
二、服用稳定性碘
三、撇离
四、个人防护
五、控制进出口通路
六、临时性避迁
七、永久性移居
八、消除放射性污染
九、食品和水污染干预
十、医学处理
第八节 放射性污染控制应用实例
一、三哩岛核事故处理
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处理
三、福岛核事故处理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六章 光污染及其控制
第一节 概述
一、光环境
二、光源及其类型
三、光污染
第二节 光学基础
一、光的基本物理量
二、电光源的基本技术参数
第三节 光环境评价与质量标准
一、天然光环境的评价
二、人工光环境的评价
三、光环境功能区域规划
第四节 光污染控制技术
一、可见光污染控制
二、红外线、紫外线污染控制
第五节 光污染控制措施
第六节 光污染控制应用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七章 热污染及其控制
第一节 概述
一、热环境
二、热污染
第二节 水体热污染
一、定义
二、水体热污染的成因
三、水体热污染的影响
四、水体热污染的控制
第三节 大气热污染
一、城市热岛效应
二、温室效应
第四节 热污染评价与标准
一、水体热污染评价与标准
二、大气热污染评价与标准
第五节 热污染控制技术
一、生物质能技术
二、节能技术
三、余热回收与利用技术
四、二氧化碳固定技术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八章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系统与发展前沿
第一节 多污染协同控制概述
一、噪声污染与振动污染的协同控制
二、放射性污染与热污染的协同控制
三、光污染与热污染的协同控制
第二节 工程系统的特性及应用实例
第三节 发展前沿
一、污染过程的模拟
二、先进材料的发展
三、智能控制的应用
四、污染控制技术发展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