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一路同行(胡大一医生与年轻同行共勉)/我的医生生涯和医生梦
ISBN:9787522206820
作者:编者:胡大一|责编:梁学超
定价:¥68.0
出版社:华夏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334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部分  讲医生的故事
  一、看病,还是看病人?
  二、看病,还是看病人?(续)
  三、双心?双心!
  四、上医治未病
  五、生命网
  六、闲话心脏
  七、初探谨防过度(不当)运动
  八、关于医院职工无烟与健康管理的畅想
第二部分  医生讲故事
  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诊断是治疗患者的科学依据
  二、起搏电生理二十五年回顾
  三、我们和介入心脏病学共同成长
  四、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坚持循证,恰当时机,恰当患者
  五、难以忘怀的十六年外科医师经历
  六、救助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是一件超越技术本身的事
  七、药物治疗的临床意义
  八、心血管疾病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转变
  九、心脏五环
  十、贯彻循证医学的原则,做好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十一、转变理念,做实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实现健康理想、理想健康(心血管疾病防控“4+4”策略)
  十二、疾病预防,宣传先行
  十三、控烟,医疗系统可先行
  十四、中国心血管医生控烟工作介绍及展望
  十五、胡大一医生与有氧代谢运动
  十六、中国高血压防治的经历与思考
  十七、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
  十八、社区是持续性医疗和预防工作的主战场
  十九、探索三级医院如何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
  二十、心血管紧急医学救助模式的探索
  二十一、胸痛中心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二十二、疾病的完整性干预——疾病管理
  二十三、构筑心脏病的最后防线
  二十四、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综合管理——糖代谢异常
  二十五、双心医学和医疗从明确疾病的全貌和关心患病的人开始
  二十六、21年长城会对中国心血管学科建设的影响
  二十七、我为什么发起医生志愿者服务?
  二十八、我的新长征——中国心血管学科发展之思考
  二十九、落实科学发展观,领跑健康中国,开创心血管疾病防控新局面

精彩页/试读片段

    看病,还是看病人?
    顾问:胡大一(2021年9月)
    看病
    (一)我的个神啊
    老鹰近段时间异常郁闷,前些日子因为发热不退住院,结果被诊断为肺炎,肺炎好了,出院前检查发现肺部有阴影。医生担心是肺癌,认为需要进一步确诊,可那家医院没有相应的检查设备,便建议他到某家医院就医。
    老鹰出院了,然而另寻他门实属不易。万幸,在被多家医院拒收之后,老鹰总算“托上了关系”,不过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住进去。
    肺癌!太惊悚了!即便确定是噩耗,也比瞎猜强。老鹰转换了思路,再次“四处求援”,希望“朋友圈”里有人认识能帮忙看病的医生。
    于是老鹰见到了诺羽。诺羽看了老鹰的若干检查结果,当即告诉他“不用担心,那个阴影就是肺炎好了留的疤”。
    老鹰的心放下了一半,总算是好消息,可是……毕竟之前的那些医院和医生们如临大敌。还有就是……诺羽是心脏科医生,介绍人说她很全面,人又好,即便不知道怎么回事,也能给指条明路,结果一句话就结束了。
    谁说福无双至?很快老鹰就接到了住院通知,住进了相关专业科室。主任看了他的检查结果,附议了诺羽的诊断。这回老鹰彻底放心了,愉快地办理了出院,一扫往日内心的阴霾,继续幸福人生。
    老鹰没再去找诺羽看病。本来嘛,还去干吗呢?
    倘若世间真有神明,医生倒也落得清闲。就算传说中的神农,也要亲尝百草。胡大一医生(胡大夫)曾在文章中明确:“很多老医生(如北大医院的张树基教授)被人们传颂为名医、神医。在大家困惑不解和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常常能够一语惊四座,点破疾病的本质。他们绝对不是天生就是这样的‘神医’,也一定是经过了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广阔的医疗视野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处理临床问题:如果只盯着本专业,往往连本专业都很难做好。接下来的故事“知之为知之”能说明一些问题。
    随便聊几句,我希望大家关注问题的可解决性,不要执着于阶段性的曲折经历。因为每个故事都不尽相同。譬如,胡大夫就会帮助患者安排会诊或转诊,收治疾病终末期的患者。诺羽也是如此。
    秀芝带父亲来到诺羽的门诊,看前列腺炎。我也是无语了,但诺羽还是欣然公事公办。询问过情况和看了检查结果后,诺羽说:“没什么大事。”秀芝如释重负,这才道出找诺羽的原因:她的父亲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看病,诊断是明确的,医生力荐手术,父亲和家里人都很犹豫,毕竟她的父亲80多岁了。诺羽继续道:“先不用手术,我再请我们医院泌尿科的常医生看看,给出进一步的医疗建议。”
    洛祺曾经带阿姨去诺羽的门诊,那时还能通过传统渠道挂号。阿姨总是小腿疼,不能久站,但不知道去哪个科室看病。阿姨最终被诊断为一种骨科疾病,诺羽就给她们介绍了本院的骨科主任。
    总之,注意力别离开我们的主人公。
    (二)知之为知之
    与老鹰不同,瑞露的就医之路一帆风顺,可她还是不开心。
    瑞露这段时间血压控制得不好,她慕名到一位全国知名的心脏病专家的门诊看病。专家和蔼可亲,诊室宽敞明亮,就诊井然有序(每次请一位患者及其家属进入诊室,其他患者和家属在诊室外走廊等候)。瑞露满怀信心,照方吃药,结果血压降得太低了,自行停药后再挂那位专家的号,被告知专家近期不出诊,出诊时间另行通知。
    病总是要看的,瑞露挂了另一位医生的号,据说是前面那位专家的学生。学生春风满面,与瑞露相谈甚欢,问诊结束时告诉瑞露,她的血压不是问题,需要转去精神或心理科就医。
    瑞露没有放弃,这一次她住进了医院,出院时却被停用了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全部替换成了精神科用药。瑞露回忆,整个住院过程,医生和护士非常有服务意识。
    血压控制不住,身体自然不舒服,觉也睡不好。瑞露“碰”到了诺羽。诺羽首先肯定地说:“血压确实高。”她调整了专家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处方,明确每天最多量3次血压(早中晚各一次),介绍了血压波动的相关知识(目的是帮助患者在生活中逐渐缓解焦虑情绪),开具了中医处方干预睡眠障碍,建议了复诊周期(以跟进患者的健康演进)。
    不过瑞露没去复诊,她说“吃原先那位专家开的药又管用了”。
    专家的处方本也没有不妥,症结在于一次问诊不能解决患者的全部问题。瑞露的高血压是明确的,70多岁的她从更年期开始血压升高,本轮就医不论门诊还是住院期间测量血压也都高出正常值:由于过度关注,瑞露在家每天测很多次血压,越测血压越高,血压越高她越紧张,越紧张越测血压……如此这般,她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
    患者选择相信知名度更高的医生在情理之中,但专家的处方从失效到奏效绝非无缘无故,诺羽对几个关键点的把握是破局的关键,比如只言片语的针对性科学知识普及就具备人们乐见的疗效。
    P3-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