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马克思辩证法的知性维度研究
ISBN:9787205112271
作者:作者:袁野|责编:高丹
定价:¥68.0
出版社:辽宁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61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基本观点和研究思路
    一、基本观点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创新
第二章  古希腊哲学中辩证思维的知性确定性溯源
  第一节  古希腊早期哲学中对感性确定性的拒斥
    一、米利都学派寻求经验“本原”的内在逻辑困境
    二、赫拉克利特“逻各斯”对感觉经验的超离
    三、毕达哥拉斯学派中“数”的确定性的崇拜
    四、爱利亚派“存在”与“非存在”二元化
  第二节  苏格拉底“助产术”辩证法中对知性确定性的吸收与超越
    一、智者将知性确定性推到思维中的矛盾
    二、苏格拉底将“善”引入到人的心灵中
    三、苏格拉底“归纳逻辑”的知性确定性前提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与知性确定性的确立
    一、亚氏实体“一元论”对本体“二元论”的终结
    二、人类对客观世界形成知识的工具:形式逻辑
    三、形式逻辑中知性思维确定性的塑成
第三章  近代西方哲学中知性的有限性困境与辩证法的确立
  第一节  近代经验论感性观念确定性的坚守与“怀疑”
    一、洛克的观念论中感觉的可靠性
    二、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中感知绝对化
    三、休谟对科学知识普遍必然性的“怀疑”
  第二节  近代唯理论对“天赋观念”的确信与“独断”
    一、笛卡儿“天赋观念”的确定性与主体形而上学的奠基
    二、斯宾诺莎“真观念”与“一元论”哲学体系的建构
    三、莱布尼茨“单子”的真实性及其主观唯心论体系
  第三节  近代西方哲学知性思维局限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时代出场
    一、近代经验论感觉观念的“个别性”与知识“普遍性”的矛盾
    二、近代唯理论“先天观念”普遍与无法实证的“独断”
    三、近代“知识论危机”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使命
  第四节  德国古典哲学中知性确定性与辩证法的“和解”
    一、康德先验哲学中知性确定性与辩证“逻辑幻像”
    二、黑格尔辩证法中“知性肯定性”的逻辑环节
    三、黑格尔思辨哲学中知性之于辩证法的理论价值定位
第四章  马克思辩证法中知性确定性的实践论转向与哲学革命
  第一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根基”的实践论颠倒
    一、黑格尔辩证法以“绝对理念”为根基的唯心性
    二、马克思以“实践”重建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根基
    三、马克思辩证法中实践根基中的“感性活动”确定性
    四、马克思与黑格尔:由知性确定性向“感性活动”确定性的转向
  第二节  马克思“感性活动”与其实践辩证法确立过程的文本考察
    一、《手稿》:工人异化劳动与人性对象化之间的背离
    二、《提纲》:以实践为根基的新唯物辩证法建构“雏形”
    三、《形态》:感性活动与辩证唯物历史观的正式确立
    四、《资本论》:辩证法对资本主义资本逻辑的解释与批判
  第三节  “感性活动”确定性在马克思辩证法中的理论作用
    一、辩证法的肯定环节:人类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
    二、辩证法的否定环节:感性活动中的本质对象化
    三、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环节:感性活动中人性的复归
    四、“感性活动”在马克思辩证法中的优先地位
  第四节  “感性活动”确定性与马克思哲学革命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感性活动”决定了哲学对象的变革:从思辨对象到生产活动
    二、“感性活动”决定了哲学功能的变革: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
    三、“感性活动”决定了哲学使命的变革:从精神解放到现实解放
第五章  马克思辩证法“感性活动确定性”中国化演进历程及其时代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辩证法“感性活动”确定性的首次中国化——毛泽东的辩证法
    一、认识论中的“感性活动”确定性:“实事求是”
    二、方法论中的“感性活动”确定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革命实践中的“感性活动”确定性:“独立自主”中国革命道路
  第二节  马克思辩证法“感性活动”确定性的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中道路开辟的“感性活动”确定性前提
    二、改革开放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感性活动”确定性逻辑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感性活动”确定性时代诉求
  第三节  马克思辩证法“感性活动”确定性的时代价值
    一、可以拓宽和丰富我们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精神实质的理论视域
    二、可以纠正将辩证法与知性思维方式对立起来的理论倾向
    三、可以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有力思想理论支撑
  第四节  马克思辩证法“感性活动”确定性的中国实践诠释
    一、马克思辩证法“感性活动”确定性与改革开放
    二、马克思辩证法“感性活动”确定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三、马克思辩证法“感性活动”确定性与经济转轨路径的正确选择
    四、马克思辩证法“感性活动”确定性与中国的产权改革
附录一 辩证法的知性内在化演进:从康德到马克思
附录二 知性思维的辨析与澄明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