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流星简介
1.1 太空中的流星
1.2 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
1.3 到达地球表面的流星
第二章 偶发流星
2.1 随机流星
2.2 反日点流星
2.3 近日点流星
2.4 顶点流星
2.5 反顶点流星
2.6 环形流星
第三章 每年的大型流星雨
3.1 象限仪座流星雨(QUA)#10
3.2 天琴座流星雨(LYR)#6
3.3 宝瓶座η流星雨(ETA)#31
3.4 宝瓶座δ流星雨(SDA)#5
3.5 英仙座流星雨(PER)#7
3.6 猎户座流星雨(ORI)#8
3.7 狮子座流星雨(LEO)#13
3.8 双子座流星雨(GEM)#4
3.9 小熊座流星雨(URS)#15
第四章 每年的小型流星雨
4.1 半人马座α流星雨(ACE)#102
4.2 狮子座δ流星雨(DLE)#29
4.3 矩尺座γ流星雨(GNO)#118
4.4 天琴座η流星雨(ELY)#145
4.5 摩羯座α流星雨(CAP)#1
4.6 南鱼座流星雨(PAU)#183
4.7 天鹅座κ流星雨(KCG)#12
4.8 御夫座流星雨(AUR)#206
4.9 九月英仙座流星雨(SPE)#208
4.10 御夫座δ流星雨(DAU)#224
4.11 双子座ε流星雨(EGE)#23
4.12 小狮座流星雨(LMI)#22
4.13 金牛座南北流星雨
4.14 船尾座一船帆座流星雨(PUP)#255
4.15 麒麟座流星雨(MON)#19
4.16 长蛇座σ流星雨(HYD)#16
4.17 后发座流星雨(COM)#20
第五章 可变流星雨
5.1 罗盘座α流星雨(APX)#122
5.2 船尾座π流星雨(PPU)#137
5.3 武仙座τ流星雨(THE)#61
5.4 圆规座α流星雨(ACI)#162
5.5 海豚座γ流星雨(GDE)#65
5.6 六月牧夫座流星雨(JBO)#170
5.7 水蛇座β流星雨(BHY)#198
5.8 天龙座流星雨(GIA)#9
5.9 仙女座流星雨(AND)#18
5.10 麒麟座α流星雨(AMO)#246
5.11 凤凰座流星雨(PHO)#254
第六章 白昼流星雨
6.1 白昼摩羯座一人马座流星雨(DCS)#115
6.2 白昼摩羯座x流星雨(DXC)#114
6.3 白昼四月双鱼座流星雨(APS)#144
6.4 白昼双鱼座δ流星雨
6.5 白昼白羊座ε流星雨(DEA)#154
6.6 白昼五月白羊座流星雨(DMA)#294
6.7 白昼鲸鱼座o流星雨
6.8 白昼白羊座流星雨(DAR)#171
6.9 白昼英仙座ζ流星雨(ZPE)#172
6.10 白昼金牛座β流星雨(BTA)#173
6.11 白昼狮子座γ流星雨(GLE)#203
6.12 白昼六分仪座流星雨(DSX)#221
第七章 可能的新流星雨
7.1 一月狮子座流星雨(JLE)#319
7.2 长蛇座α流星雨(AHY)#331
7.3 二月六分仪座流星雨(FSX)
7.4 四月天龙座流星雨(APD)
7.5 六月天鹰座北部流星雨(NZC)#164
7.6 宝瓶座β流星雨(BAQ)
7.7 八月摩羯座流星雨(AUC)
7.8 仙后座ε流星雨(ECS)
7.9 八月天龙座流星雨(AUD)#197
7.10 九月小熊座流星雨(SUM)
7.11 九月天猫座南部流星雨(SSL)
7.12 九月天猫座北部流星雨(NSL)
7.13 九月猎户座α流星雨(AOR)#211
7.14 十月鹿豹座流星雨(OCT)
7.15 小熊座ε流星雨(EUR)
7.16 大熊座τ流星雨(TUM)
7.17 巨蟹座流星雨(ZCN)#243
7.18 十一月猎户座流星雨(NOO)#250
7.19 室女座ε流星雨(EVR)
第八章 流星观测方法
8.1 基础肉眼观测
8.2 中阶肉眼观测
8.3 高阶肉眼观测
8.4 绘制流星图
8.5 使用卡带式录音机
8.6 观测表格
8.7 观测时间选择
8.8 观测地点选择
8.9 观测设备
8.10 使用望远镜观测
8.11 摄影观测
8.12 视频观测
8.13 射电观测
8.14 火流星观测
第九章 每个月的流星活动
9.1 1月流星活动
9.2 2月流星活动
9.3 3月流星活动
9.4 4月流星活动
9.5 5月流星活动
9.6 6月流星活动
9.7 7月流星活动
9.8 8月流星活动
9.9 9月流星活动
9.10 10月流星活动
9.11 11月流星活动
9.12 12月流星活动
第十章 流星观测组织
附录
流星雨日历
主要流星雨极大活动时的月光条件(2008—2040)
专业术语释义
星座名称
术语译名对照表
致谢
这一章简要介绍了太空中的流星体遇到地球大气层并成为可见流星的过程。如果这颗流星在经过大气层后还能幸存,它就是我们常说的掉落地面的“陨石”。
1.1 太空中的流星
与大多数人的看法相反,大气层之外的宇宙空间其实是相当空旷的。如果太空中充满了各种小天体(就像科幻电影中经常描绘的那样),那我们应该一抬头就能看到流星。不管你在电影中看到了什么,在真实的太空中,人类所发射的飞行器(如人造卫星或者航天飞机)与太空中的小天体发生碰撞的概率其实是非常低的。即使在最剧烈的流星雨中,当流星持续出现在天空中时,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通常也有几千米远。
我们看到的流星,其物理本质大多数是太空中的小天体。它们在围绕着太阳转圈。在这个过程中,当它们的轨迹与地球大气层相交时(不管哪个角度),就会产生流星。这些小天体的体积大概与鹅卵石差不多。之所以大部分天体都很小,主要是因为那些大的天体通常更容易与其他天体发生碰撞而合成一个更大的天体,它们的体积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成为某个行星的一部分。我们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就是这样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幸存下来的小天体则继续独自绕着太阳转圈,当它们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就成了我们看见的流星。这些小天体未来的命运会怎么样呢?大概有两种:要么继续绕着太阳旋转,要么被太阳的热量融化。但是,你可能会想,这样一来我们能看见的流星不就越来越少了?其实并不会,因为总会有新的成员可以变成流星(我们姑且称那些可以形成流星的物质为“流星物质”)。比如,从彗星上分离出来的碎片就可以充当新的流星物质。这些碎片之所以会被分离出来,要么是因为太阳的扰动,要么是因为自身的不稳定性。出于类似的原因,新的流星物质也可能来自太阳系中的数量庞大的小行星。那什么时候会产生流星雨呢?答案就是,当有大量的流星物质穿越地球大气层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一群流星物质的轨道与地球轨道有交集时。大多数彗星和小行星在其生命历程中都会受到扰动,并从许多不同轨道上绕太阳旋转,位于木星等主要行星附近的天体尤其如此。例如,著名的哈雷彗星是一颗长周期彗星,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是76年。目前,它距离人类大概几百万千米。由于太过遥远,哈雷彗星并不能直接充当流星物质,但是,每年的5月和10月,地球都会遇到产生于哈雷彗星的流星物质。这些物质是几百年前从哈雷彗星上分离出来的(当时哈雷彗星离地球的距离比现在更近)。
1.2 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
当太空中的流星体进入地球高层大气层并燃烧时,它们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流星。摩擦使得流星和其周围空间的温度变得很高,从而发出各种颜色的光,这些光以及对应的颜色是在流星与大气层剧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当流星体到达被称为热层的空气外层时(距离地球表面大概121千米),它们的轨迹会被拉长,成为划过夜空的直线(shooting stars)。这些物体在如此高的高度上是可见的,因为它们撞击大气层的速度非常快。流星撞击大气层的速度从25,000英里/时到超过150,000英里/时,这就相当于7—42英里/秒的范围。①即使是最慢的进入速度也比高速子弹快5倍以上。②较亮的流星往往看起来很近,但这是一种视觉错觉。在你的天空中出现了一半的东西,似乎就在山的那边降落,但对于100千米以外的人来说,却会在头顶上出现。人们惊讶于这些微小的颗粒可以在大范围内进行如此精彩的表演。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