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黄埔大讲堂(黄埔人和事)
ISBN:9787509018415
作者:作者:陈宇|责编:刘娟娟//姜松秀
定价:¥79.0
出版社:当代世界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435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讲  黄埔军校成立时的中国社会状况
第二讲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建黄埔军校
第三讲  黄埔军校筹备过程中的困难和艰辛
第四讲  黄埔军校第1期的招生和录取
第五讲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
第六讲  苏联顾问在黄埔军校
第七讲  黄埔军校的组织机构
第八讲  黄埔军校开设的课程和师资
第九讲  黄埔军校与旧式军校的显著区别
第十讲  黄埔军校教学体现政治教育第一
第十一讲  黄埔军校军事教育的特点
第十二讲  黄埔军校的校训
第十三讲  黄埔军校内部的组织和活动
第十四讲  中国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
第十五讲  黄埔军校创办的分校
第十六讲  黄埔军校创办的报刊和特色
第十七讲  黄埔军校招收女生的情况
第十八讲  平定商团叛乱
第十九讲  两次东征与平定  “杨、刘叛乱”
第二十讲  黄埔师生在北伐战争中
第二十一讲  国共两党的黄埔将领有多少
第二十二讲  黄埔军校中的外籍学生
第二十三讲  抗战中黄埔将领指挥的著名战役
第二十四讲  抗日战争中殉国的黄埔军人
第二十五讲  国共内战及内争中殉难的黄埔军人
第二十六讲  被处决、投敌的黄埔军人
第二十七讲  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办了多少期
第二十八讲  黄埔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第二十九讲  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十讲  学习和研究黄埔军校历史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讲  黄埔军校成立时的中国社会状况
    黄埔军校的诞生,与当时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关系;混战、战乱,是黄埔军校成立前后的中国社会基本状况。军事、军队、军人这“三军”问题,在当时是乱世社会最为关注的社会焦点和热点,是战争的急需直接催生了黄埔军校。
    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社会长期封闭的局面,使延续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并没有能够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于大批地破产。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这一切,也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因此,要使国家独立富强、人民解放,唯一出路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这也就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反帝,反封建!”成为当时社会进步力量的最响亮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年轻时曾幻想以改良的手段挽救中国。他上书清廷,但屡遭拒绝,这使孙中山“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之后至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之前,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策划了数十次武装斗争,著名的起义多达16次。这些起义“启武汉之先声”,构成了辛亥革命威武雄壮的前奏曲。
    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是广州起义,又称“乙未广州之役”“第一次广州起义”。1894年11月,正值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2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机关,并着手筹划组织发动武装起义,议定孙中山前往广州专任军事准备,杨衢云驻香港负责筹款、募兵及运输枪械。孙中山、陆皓东、郑士良、杨衢云、陈少白等在香港开会,决定联络广东各地会党和防营,于重阳节在广州起义,袭取广州作为根据地,并从这里北伐,以推翻清朝统治。起义总指挥部设在香港兴中会总机关,对外称“乾亨行”,以商业作为掩护。陆皓东等人在广州双门底王氏书舍设立起义指挥机关,成立兴中会广州分会,对外称“农学会”,以研讨农桑新法为号召,得到广州一些著名官绅的支援,迅速发展会员数百人。孙中山来往于广州、香港及家乡香山县之间,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从秘密和公开渠道进行起义筹备工作。当一切准备工作接近就绪时,不幸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孙中山等被迫走避日本。这次中途夭折的起义,作为孙中山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斗争发端被载入史册。
    之后,孙中山又直接或间接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如1900年的唐才常自立军起义、惠州三洲田起义,1904年的长沙起义,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的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皖浙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1908年的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安庆马炮营起义、云南省城起义,1909年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等等。孙中山领导和组织发动的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震动中外,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次重大预演。起义将士所表现出来的慷慨赴难、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广大革命党人和民众,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当时孙中山的“共和国”是有其名无其实。袁世凯用“枪杆子”说话,代替了清朝皇帝,日本和美国趁欧战之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内外交困的中国,陷入北洋军阀以及全国大小军阀的混战中,长达数十年。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发生分歧,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各自寻找和培养自己的代理人,北洋军阀分裂成许多派系,北洋嫡系又分裂为皖系和直系两大派,中国开始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大混乱局面。
    在北洋军阀各派系中,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势力最大。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的4年,是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皖系以段祺瑞为首,他上台后的基本政策是推行亲日外交,继承北洋军阀主力,扩充皖系军事实力,窃取北京中央政权,以安徽、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为其势力范围,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依靠日本的扶持,武力统一中国。直系军阀以冯国璋为首,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直隶等省,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割据东南。在各地,东北地区的张作霖是日本军国主义扶植下的工具,在袁世凯称帝期问,形成了奉系军阀的割据势力。山西的阎锡山原是袁世凯的支持者,袁死后,仍占据山西,成为晋系军阀。西南各省,在护国运动中,许多军阀宣告独立,名义上反袁,实际上个趁机抢夺地盘和权力,分别形成了唐继尧的滇系(云南)、陆荣廷的桂系(广西)、龙济光的粤系(广东)、谭延阊的湘系(湖南)。
    在这些军阀中,势力最大的皖、直、奉三系是当时中国军阀统治的主角,在此后的10年中,他们先后掌握了北京中央政权,进行了长期的混战。
    P1-3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