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01
贾峰:低碳生活,始于足下
回归骑行之路
骑行路上的“拦路虎”
共享之路
重现“自行车王国”
02
汤蓓佳:以全新的眼光打量熟悉的世界
源头减量:谁为“丢弃习惯”买单?
通关游戏:寻找可持续生活最优解
旧物新生:重获人与物、人与人的联结
认知真我:是真的需要吗?
用好“消费”这张选票,选择有态度地生活
03
有机农夫:关爱食物,从农夫市集开始
找回食物的本真本味
有机农业:一门“向自然讨生活”的学问
赶集:用食物联结生产者与消费者
消费者参与,共建“替代性食物流通体系”
04
韩李李:用画笔守护自然
一技之长最有意义的用武之地
“用我的方式来帮它们表达”
“用艺术做个善意的提醒”
05
王双瑾:我在古城讲绿色故事
面对困难和挑战斗志昂扬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持续创新,推动公众参与
青年为绿色传播注入蓬勃动力
06
马海鹏:跨越山川 面朝大海
为环境服务,守护内心的宁静
在沱沱河找到人生使命
自然教育:从认识家门口的一株植物开始
为环保志愿服务插上“专业化”翅膀
07
美丽公约:高原上的一缕阳光
守护第三极
接近太阳的有趣灵魂
没有尽头的朝圣
08
李本本:天下本无“毒”
“无毒先锋”是干什么的?
踏入公益行业,是冥冥中的注定吗?
“给电商去毒”?有点不明觉厉!
别怕,跟我们一起寻找解决之路
09
赵亮:我不是孤勇者
松花江水污染和一个“行动派”的诞生
民间治污风起云涌
蔚蓝斗士
转战汾渭平原
韩城模式
共同守护同一片蓝天
10
孙敬华:垃圾减量“魔法师”日记
学一门“垃圾减量魔法”
过一种“零废弃”生活
做一名绿色公民
“省时、健身、减排、减压、回归自然、省钱”,贾峰在骑行中解锁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绿色、健康且快乐。不只为“自娱自乐”,他还要影响更多人。
从事了近30年环保宣传教育工作,贾峰坚信,环保需要宣教,而宜教不是说教,不是“按我说的去做”,而是“和我一起做”。
于是,在“快乐”和“使命”的双核驱动下,一个基于23万名粉丝的微博传播实验开始了。
从2020年4月起,贾峰开始骑车通勤,并在微博上讲述一路上的风景、偶遇的人和事、点点滴滴的发现与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骑行和环保。
骑车,一年多活20天
贾峰是一个精于“计算”的人,这缘于他近30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养成的习惯——拿数据说话。
“骑车让我一年大概能多活20天。”贾峰开始计算,“骑车通勤之前,我游泳健身,一周三次,每次来回大概用时3小时,一周就是9小时,一个月就是36小时,一年下来就是将近20天。”
“现在,骑车替代了游泳,同样实现了健身,还额外节省了时间。”贾峰说,“这不相当于一年饶你20天嘛!”
贾峰喜欢在“计算”中找乐子。自2020年4月骑车通勤以来,他的微博里就充满了这样的“乐子”:
骑行上下班150天,与开车相比累计大约减碳0.75吨(150天X0.005吨/天),省时4500分钟(30分钟/天x150天),还锻炼了身体,节约了游泳馆/健身房费用以及油钱和停车费。不过,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季节的变化之美,捕捉自然的气息,愉悦心情,远离路躁。(2020-10-28)
我上下班7公里,开车30分钟,骑行20分钟。去东长安街的生态环境部14公里,开车70分钟,骑车50分钟。如此对比,龟免赛跑,谁胜谁负或许你就有了答案。(2021-03-31)
这大热的天,骑了近40公里,与自己开车比,省了近40元油钱,且消耗了上千卡路里。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肌肉力量和心血管的弹性。关键是这样的健身不需要付费。(2021-07-17)
无论通勤还是开会,贾峰一般都会选择骑行,“在北京,最靠谱的就是骑车,不受早晚高峰影响,省时间”。
贾峰的通勤距离是7公里,骑行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约21分钟,而开车则需要花费30多分钟。从家出发去部里开会”,骑行仅用时约30分钟,而开车则不确定,“常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拥堵,或者因一个剐蹭事故,或者因为临时交通管制而影响行程”。
“正因为这样,国际上把骑车出行称为自主交通(Active Mobility),想快就多使劲,想慢就少用力,一切由你说了算。”贾峰说。
骑行还让贾峰明显感觉到体能的增强。“2020年3月,我平均时速16公里,想提到20公里左右,骑个500米就得歇菜。”贾峰说,现在,不仅平均时速能达到18 ~20公里,而且每天还以22 ~23公里的速度4次冲上过街天桥的斜坡,“锻炼的效果比较明显”。
2020年12月24日,贾峰又骑了30多公里,他在微博中记录道:
在寒风中,起初有些凉,但途中开始冒汗,与前不久比,时速提高1公里,体力增强同时,卡路里消耗有所增加。心情舒畅,与健身房挥汗或周末郊外骑行并无二致。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