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短暂的校园生活
一、高考前夕
二、初到民院
三、学习藏语
四、民院的先生们
五、学校生活的别样经历
六、手刻油印的珍贵教材
七、在西藏参加社会实践和语言实习
(一)初到拉萨
(二)参加“三教”运动和语言实
第二章 从大营农场到西昌地区博物馆
一、用非所学的工作分配
二、大营农场的劳动与生活
三、在西昌地区博物馆
(一)初期的业务
(二)借用至州文化局
(三)征集革命文物
(四)说说镇馆之宝“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
四、参与筹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一)展览文本的准备
(二)实物的征集
(三)展馆的展陈
(四)重建水普什惹旧居
(五)我所知道的彝族土司杨代蒂及岭光电先生
第三章 进入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一、民族研究的学习与成果
二、参加全国第一届民族学讲习班
三、民族研究的渐次展开
(一)十年磨一剑:彝族志的撰写
(二)民族服饰研究
(三)饮食文化研究
四、感念学术恩师李绍明先生
(一)李绍明先生其人
(二)先生对后学晚辈的提携
(三)从先生那里领会了观察的重要性
(四)先生的“好吃”与“爱书”
(五)指导我做扎巴藏族研究
(六)缅怀恩师
(七)村志《成都东山客家太平村》的写作
第四章 彝族妇女问题研究
一、我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兴起
二、凉山彝族妇女问题研究
(一)婚权研究的开展
(二)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
(三)婚权问题的长期存在
三、制约彝族妇女婚权的外因与内因
(一)顽固的“等级内婚制”
(二)普遍存在的“身价钱”
(三)无法摆脱的“家支势力”
(四)亟待提高的现代文明素质
四、凉山彝族婚姻家庭的时代变迁
第五章 少数民族妇女居住环境、健康与发展研究
一、与少数民族妇女健康与发展研究结缘
(一)海外中华妇女学会与四川妇女研究
(二)“妇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项目
(三)居住环境、健康与贫困
二、彝族妇女居住环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与妇女常见病
(二)“因病致贫”与“形象扶贫”的文化阻力
(三)改善居室及环境卫生的成效
(四)彝族乡村的“人畜饮水工程”与“光明工程”
(五)“形象扶贫”的区域性差异
(六)“形象扶贫”区域差异的对策思考
三、羌族妇女健康与发展研究
(一)开启羌族妇女健康与发展研究
(二)羌族居室环境卫生与妇女常见病
(三)羌族在“反贫困”过程中体现的民族特征
第六章 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旅游资源考察
一、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申报
(一)丹巴县古碉群
(二)德格印经院
二、道孚县旅游及文化资源考察
(一)道孚县旅游文化资源调查的背景
(二)考察道孚民居
(三)扎巴藏族母系制婚姻探析
第七章 对扎巴藏族的田野调查
一、深入研究扎巴藏族母系制社会的原因
二、调查生存在大峡谷中的族群
(一)人口、分布与语言
(二)生计方式
(三)饮食文化
(四)织造与制陶
(五)科学技术与天文历法
(六)绘画与歌舞艺术
(七)扎巴文学中的“走婚”
三、扎巴藏族母系制的家庭
(一)“到女孩子那里去住”
(二)扎巴的“婚姻契约”
(三)扎巴藏族家庭的特点
(五)扎巴藏族母系制与摩梭母系制的比较
(六)经济因素对扎巴藏族和凉山彝族婚姻的不同影响
(七)《婚姻法》、婚姻契约与经济关系
(八)特殊的家庭结构与群体和谐
四、在扎坝做田野工作的经验、方法与思考
(一)田野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访谈提纲
(三)掌握调查对象语言的重要性
(四)审慎对待田野资料及调查对象
(五)关注田野中的各种细节
(六)对于民族志写作的思考
(七)今后研究的设想
附录一:2007年田野日记(节选)
附录二:冯敏研究成果目录
第一章 短暂的校园生活
一、高考前夕
张龙翔(以下简称“张”):当初您为什么考入中央民族学院,事前您对它有所了解吗?
冯敏(以下简称“冯”)当初我考人中央民族学院,是因为高考填写报考院校时,一门心思地渴望到北京上大学。当时我并不了解中央民院,只是因为中央民院在北京,就填写了,完全是无意识的。但有一件事还真的与咱们民大有缘,是我和藏族结缘的事儿,比较有趣。从我的求学经历来看,我学习一直比较好。我是在成都第三十三中读的初中,当时就很受班主任、任课老师和校长的喜欢。那时候,我长得白白胖胖的,校长就给我取了一个名字,叫“文成公主”。当时我对这个没有什么感觉,因为不知道文成公主是什么人,只觉得“公主”挺好的,是赞美我。后来,我才了解了文成公主的故事,但记不
是在历史课本中,还是其他地方知晓的。当我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语专业时,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个事,觉着挺有缘分的。
在成都市第二十中上高三时,我也是学校里学习比较好,但不是特别拔尖,成绩在全年级排第十几名。可我内心深处却雄心勃勃,一心想要去北京上大学,我想去看看天安门,去看看毛主席居住的地方,还想去我非常向往和仰慕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在我的记忆中,读初中和高中时,老师们都比较喜欢我。读初中期间,朱德总司令一行曾到成都,我曾被选去参加欢迎仪式和献花,那时这种活动还很少。初三毕业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送我照片留念,有的照片背后,还有老师写的祝词。我的政治老师吴庆熙是个转业军人,在他的军装照后面写着“好好听党的话,做一个优秀学生”。班主任宋邦穗、语文老师程俊益也都送给我她们最美的照片。高中毕业时,历史老师李国康送了我一张照片,背面写着“一定做坚强的革命后代”。这些照片,我都珍藏至今,那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和祝愿,也是我对老师由衷地尊敬和纪念,这份感情一直深深地珍藏在我心底。
张:一种朴素的感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冯:是,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我在学习上争强好胜,但又非常幼稚无知,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我很可笑地把十个志愿都填上了北京的学校。当时我的确是不知天高地厚,认为自己学习比较好,所以前几个志愿填的都是北大等特别好的学校,我们班主任建议我填一个川大,我都不愿意,一心一意要去北京上大学。十个志愿中有一个就是中央民院,就是这样一个机缘。但是我高考并不理想,因为在考历史时我晕场了。平时我的历史考卷是作为范本在班上给同学讲的,所以对考历史信心满满。没想到当我看到历史卷子的时候,发现全是我会的,极度兴奋之下脑子一片空白,加上极度紧张和着急,严重影响了答题,没考好。当时教历史课的李国康老师就在考场外面等我,我没考好,没脸见我的历史老师,就躲开老师一边哭一边跑了,历史老师也没找到我。为这事,我一直非常非常歉疚,觉得太对不起信任我的老师了。我一直保存着毕业时李老师和其他老师送我的照片,每当我看见照片,脑海里总会浮现高考考场外老师等待学生的场面。从初中到高中,老师们对我的种种好,使我在心里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和尊敬。
高考没考好,我想这下完了,考不上大学了,但我仍旧抱着一丝希望,并在心中暗暗祈祷菩萨保佑我能考上大学。那段时间特别煎熬,在希望与失望中等待着是否能收到录取通知书。有一天,邮局送来了一封信,打开一看,竟是中央民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我高兴极了,能上大学了,能到北京上大学了!那几天我兴奋至极,头也是晕乎乎的,像做梦一样。
后来我想起一件事,在高考前,咱们学校有个招生的老师到过我就读的成都二十中,好像是和我们老师沟通过,不知是不是李竹青老师,可能就提前或是高考后录取了我。
张:当时有提前录取吗?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