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章 现代骑士
第二章 我们是傻瓜
第三章 我的世界在哪里?
第四章 你还没有得到投票支持
第五章 我清晰地意识到战争的存在
第六章 我真是如履薄冰
第七章 妄想症是会传染的
第八章 处事艺术
第九章 我们需要为这场战争担忧吗?
第十章 我们为什么不替她辩护?
第十一章 最了不起的大使
第十二章 人民扭转了局面
第十三章 国会要发生骚乱了
第十四章 首先是美国人,然后才是共和党人
第十五章 美国佬不会来了
第十六章 作家之间的黑死病
第十七章 国家耻辱
第十八章 好吧,孩子们,英国已破产
第十九章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
第二十章 一种卖国的观点
第二十一章 元首感谢您的忠诚
第二十二章 这场危机在哪里?
第二十三章 宣传……涂有一层厚厚的糖衣
第二十四章 为反犹太主义奠定基础
第二十五章 他没打算将这个国家带入战争
第二十六章 历史上最大的独家新闻
第二十七章 让我们打垮他们
第二十八章 结局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1939年4月的一个清晨,晨曦微露。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应召前往白宫与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见面。可以说,在美国这两人都名重一时,声望不相上下,他人难以与之匹敌。他们的形象多年来一直深深地镌刻在美国国民的意识中:林德伯格1927年独自飞越大西洋的壮举万众瞩目,令美国人深受鼓舞;罗斯福总统作为美国的领导人积极努力、自信果敢,令经济大萧条下的美国重新焕发生机。
随着引导一进入椭圆形办公室,林德伯格便看到坐在桌子后面的罗斯福。虽然这是二者的初次见面,但总统的态度热情又亲切,在旁人看来两人就像故交。总统仿佛看到了老朋友,俯身向前紧紧握住了林德伯格的手表示欢迎,还问候其妻子安妮(Anne Morrow Lindbergh)的近况,并声称安妮曾是他女儿安娜的高中同学。
罗斯福的头向后一甩,嘴上斜叼着那招牌式的长杆烟嘴,动作很是潇洒。他浑身散发着魅力,一看就极其享受生活的乐趣;此外,其身上还有一股威严之势扑面而来。罗斯福与林德伯格闲聊了30分钟,其间未表露一丝饱受难题困扰的迹象。
其实,罗斯福正面临着自己总统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危机——欧洲战事一触即发。就在上个月,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已率军横扫捷克斯洛伐克,违反了其于1938年在慕尼黑会议上做出的承诺——停止进攻其他国家。作为对此行动的回应,英法两国承诺:如果德国进军波兰(德国的下一个进攻目标),就会出兵支援波兰。而此时的英法兵力告急,罗斯福试图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寻求对策。只不过他面对的是个僵局。由于几年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政策,一旦英法向德宣战,它们将不能从美国购买武器。罗斯福清楚地知道,要规劝参众两院废除军售禁令几无可能。
而在与林德伯格的面谈中,罗斯福对此事只字未提。即使在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时,他也没有对桌子面前的这个年轻人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怀疑和猜忌。5年前,他们两人曾卷入过一场作家戈尔·维达尔所称的“一对一单挑”,最后总统输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痛恨失败,所以1934年发生的事情尤在脑中,回味起来分外苦涩。
他们之间的冲突源于罗斯福的一个举措。当时罗斯福废除了经上一任总统赫伯特·胡佛批准而与美国几家航空巨头签订的航空邮递合同,其指控该合同在履约进程中发生了欺诈与贿赂行为,并命令美国陆军航空兵部队执行邮递任务。林德伯格当时在其中一家航空公司担任顾问,对罗斯福不给这些公司一次回应的机会就直接终止合同的做法进行了谴责。
在他那次史无前例的飞行后,不到7年的时间里,32岁的林德伯格便成为美国唯一能与52岁的总统在声名上不相上下的人物。在其他方面,他们也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性格刚毅又固执己见,深信自己高人一等,还自认为身负特殊使命;他们都一意孤行,不愿承认错误,也不太接受别人的批评;他们能专注自我,处事冷静客观,始终保持克制。罗斯福的一位朋友(也是他的远亲)曾经形容他“无情无爱,仿佛没有感情”。”而关于林德伯格,一位传记作者则写道:“他称之为朋友的人,主要都是些对他慷慨、于他有益、暂时结交的人。在温暖与关爱方面,他似乎总是索取而很少给予。”
总统与林德伯格之间的对峙很快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身为一名前空邮飞行员,林德伯格警告说,空军飞行员既没有空邮投递的经验,他们的飞机上也没有可以用来执行这项任务的相应设备。航空邮件的邮递常常需要在暴风雪、大暴雨以及其他极端天气中进行夜间飞行,危险万分。让政府尴尬的是,事实证明林德伯格判断准确,因为在空军飞行员运送邮件的4个月里,发生了66次坠毁事故,死亡12人。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这对空军和白宫而言简直是“无尽的羞辱”。于是政府与航空公司进行了数次匆忙协商以制定新的运送协议,自1934年6月1日起,商业航空公司又开始重新承担航空邮件寄送业务。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