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技术篇
第l章 城镇污水管网提质增效概况
1.1 政策背景
1.2 国外污水系统提质增效实践
1.2.1 美国污水提质增效实践
1.2.2 德国污水提质增效实践
1.2.3 新加坡污水提质增效实践
1.2.4 日本污水提质增效实践
1.3 国内污水管网提质增效概况
1.3.1 长江经济带污水提质增效现状
1.3.2 珠三角流域污水提质增效现状
1.3.3 北方地区污水提质增效现状
1.4 城镇污水管网提质增效工程实施思路
第2章 系统诊断——污水管网系统诊断与评估
2.1 概述
2.2 基于水质水量分析的管网系统诊断与评估技术
2.2.1 评估目标与内容
2.2.2 工作流程
2.2.3 资料收集
2.2.4 排水系统拓扑关系分析
2.2.5 用水量、排水量分析
2.2.6 污水处理厂(泵)站运行数据分析
2.2.7 水质水量监测
2.2.8 外来水分析
2.2.9 雨污混接程度判断
2.2.10 排口调查
2.2.11 诊断评估成果
2.3 基于模型的污水管网系统诊断与评估方法
2.3.1 工作内容
2.3.2 工作流程
2.3.3 资料收集与分析
2.3.4 模型构建
2.3.5 评估与分析
2.3.6 总结
2.4 基于同位素技术的管网外水入侵诊断与评估
2.4.1 工作流程
2.4.2 资料收集和水质采样与检测
2.4.3 流量监测
2.4.4 外水分析
2.4.5 评估
2.4.6 诊断评估成果
第3章 探测排查——排水管道检测技术
3.1 传统检测方法
3.2 外部检测法
3.3 内部检测法
3.3.1 QV检测
3.3.2 CCTV检测
3.3.3 声呐检测
3.3.4 联合应用
3.4 其他检测方法
3.5 排水管道常见缺陷及影响因素
3.5.1 管道缺陷分类
3.5.2 管道缺陷影响因素
案例篇
第6章 案例一:基于水质水量分析的污水系统诊断
6.1 项目概况及实施思路
6.2 预诊断实施
6.2.1 资料收集
6.2.2 排水管网核查与补测
6.2.3 排水系统缺陷排查
6.2.4 水质水量监测分析
6.2.5 区域用水量数据统计
6.2.6 泵站及污水处理厂水质水量数据分析
6.3 项目成果
第7章 案例二:基于模型的排水管网系统评估
7.1 项目概况
7.2 模型构建
7.2.1 管网拓扑关系梳理
7.2.2 污水管网模型构建
7.2.3 雨水管网模型构建
7.2.4 水质模型构建
7.3 模型率定与验证
7.3.1 模型率定思路
7.3.2 监测数据分析
7.3.3 污水模型率定与验证
7.3.4 雨水模型率定与验证
7.3.5 水质模型合理性说明
7.4 排水管网现状评估
7.4.1 污水管网旱天现状评估
7.4.2 污水管网雨天现状评估
7.4.3 雨水管网排水能力评估
7.4.4 雨水管网淤积风险
7.4.5 内涝风险评估
7.4.6 超标雨水行泄通道分析
7.4.7 流域面源污染负荷分析
7.5 水质模型现状评估
7.5.1 水动力特征分析
7.5.2 典型断面水质评估
7.6 污水预案模拟与评估
7.6.1 管网运行评估
7.6.2 污水处理厂负荷状态分析
7.6.3 污水管网冒溢分析
第8章 案例三:污水系统提质增效项目A
8.1 项目概况
8.2 全面排查
8.2.1 污水处理厂调查
8.2.2 管网部分排查
8.2.3 源头部分排查
8.2.4 河道部分排查
8.3 评估分析
8.3.1 外水入厂评估
8.3.2 污水入河评估
8.4 整改措施
8.4.1 系统完善
8.4.2 正本清源
8.4.3 清基剥离
8.4.4 暗涵整治
8.4.5 重点面源整治
8.5 项目成果
8.5.1 消除污水直排口
8.5.2 消除污水收集处理空白区
8.5.3 提高污水集中收集效能
第9章 案例四:污水系统提质增效项目B
9.1 项目概况
9.2 设计思路
9.3 污水系统排查整治
9.3.1 源头排水户排查整治
9.3.2 管网现状排查与分析
9.3.3 管网修复整治
9.3.4 污水处理厂整治
9.3.5 河道整治
9.3.6 建立运维机制
9.4 项目成效
9.4.1 源头排口水质
9.4.2 管网水位
9.4.3 污水处理厂水质水量
9.4.4 河网水质
第10章 案例五:基于案例四的污水提质增效项目实施效果评估
10.1 污水系统水质水量分析
10.1.1 污水处理厂基本情况
10.1.2 进水浓度偏低原因分析
10.1.3 管网外来水量与进水理论水量分析
10.2 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效果评估
10.2.1 源头排口提质效果评估
10.2.2 管网修复整治效果评估
10.2.3 厂区提质增效效果评估
10.2.4 河网水环境改善效果评估
附录A 相关标准及规范
附录B 城镇排水管网流量和液位在线监测技术规程
附录C 附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