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甘肃省地震灾害特征
1.1 甘肃省地震活动背景
1.1.1 甘肃省地质构造背景
1.1.2 甘肃省主要活动构造
1.1.3 甘肃省历史地震概况
1.2 甘肃省地震灾害基本特征
1.2.1 地震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1.2.2 地震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1.2.3 地震烈度空间分布特征
1.3 甘肃省地震灾害人员伤亡特征
1.4 小结
2 地震应急响应与服务关键技术
2.1 地震速报与地震预警技术
2.2 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技术
2.3 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技术
2.4 地震灾害人员埋压评估技术
2.5 地震地质灾害评估技术
2.6 地震应急响应辅助决策
2.7 应急响应产品
2.8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2.9 小结
3 地震速报与地震预警技术
3.1 地震速报技术概述
3.1.1 人工速报
3.1.2 自动速报
3.2 地震预警技术概述
3.2.1 地震观测台网
3.2.2 地震预警实时定位技术
3.2.3 实时测定地震预警震级
3.2.4 地震仪器(观测)烈度速报
3.3 小结
4 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技术
4.1 地震烈度衰减模型
4.2 甘肃省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研究
4.2.1 甘肃及邻区中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4.2.2 甘肃及邻区大地震(M≥7.0)烈度衰减关系
4.2.3 线源改进模型
4.2.4 地震影响场快速评估
4.3 基于实时地震学的烈度快速评估技术
4.3.1 实时地震学
4.3.2 地震烈度(影响场)快速评估
4.4 小结
5 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技术
5.1 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模型
5.2 甘肃省人口分布特征
5.3 甘肃省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
5.3.1 李雯模型
5.3.2 日夜模型
5.3.3 陈棋福模型
5.3.4 对比分析
5.3.5 结论
5.4 小结
6 地震灾害人员埋压评估技术
6.1 地震人员压埋的主要影响因素
6.2 地震人员压埋评估模型
6.2.1 基于房屋倒塌率与压埋率的经验公式评估模型
6.2.2 基于人员在室率与倒塌率的评估模型
6.3 基于区域特征的地震人员压埋评估模型研究
6.3.1 基于区域特征的地震人员压埋评估模型
6.3.2 云南鲁甸6.5级地震
6.4 甘肃东南地区地震人员压埋探索研究
6.4.1 研究震例
6.4.2 模型选取
6.4.3 模型参数改进研究
6.4.4 分析与讨论
6.5 小结
7 地震地质灾害评估技术
7.1 甘肃省地震地质灾害特点
7.2 诱发地震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7.2.1 地层岩性影响
7.2.2 地形坡度影响
7.2.3 地震动的影响
7.2.4 断层距离影响
7.2.5 高程的影响
7.3 地震地质灾害识别与评估技术概述
7.3.1 信息量模型
7.3.2 层次分析法
7.3.3 加权信息量模型
7.4 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以甘肃省武都区和文县为例
7.5 小结
8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8.1 甘肃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8.1.1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意义
8.1.2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内容
8.1.3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更新维护
8.1.4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数据服务
8.2 数据精度对应急响应及服务的影响分析
8.3 甘肃省高精度基础数据研究
8.3.1 人口空间化研究
8.3.2 建筑物空间化研究
8.4 小结
9 地震应急专题制图技术
9.1 技术思路
9.2 专题图产品目录设计
9.3 数据库建立
9.4 地震应急专题图模板设计
9.4.1 符号设计
9.4.2 地图标注
9.4.3 地图整饰
9.5 精细化分级、分幅面制作专题图模板
9.5.1 精细化分级制作专题图模板
9.5.2 分幅面制作专题图模板
9.5.3 震时和日常专题图模板制作
9.6 专题图产出
9.7 小结
10 甘肃省地震灾害应急响应与服务案例
10.1 地震应急响应典型案例
10.1.1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
10.1.2 青海门源6.9级地震
10.2 地震应急响应与服务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甘肃省历史大地震目录(1900年以来,M≥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