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中国史学永恒魅力十八讲
ISBN:9787519916664
作者:作者:陈其泰//刘永祥|责编:谭晓龙
定价:¥69.0
出版社:研究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361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讲
史学: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新视角
  一、深入发掘古代史学名著所蕴涵的深刻
  哲理和高度智慧
  二、体裁发展的动力源于史家创造精神
  三、时代剧变推动历史编纂的新创造
第二讲
史学经典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
  一、弘扬传统疏通知远
  二、革新创造穷变通久
  三、加强统一凝聚团结
  四、热爱和平反抗压迫
  五、包容共辉和谐有序
第三讲
辩证思维:史家对历史哲学的探索
  一、哲学探索:《文史通义》重要立意所在
  二、历史哲学探索的第一层次:对儒家经典的 新诠释
  三、历史哲学探索的第二层次:论证具有深刻 意义的新命题
  四、“其所发明,实从古未凿之窦”:将“道”的 探究推向新境界
第四讲
制度特色:设馆修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一、设馆修史的肇始与推进
  二、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三、宋元明清设馆修史制度的发展
  四、西学影响下晚清设馆修史的新变化
第五讲
名山事业:史家强烈的使命意识
  一、毕生心血凝成的史学丰碑
  二、父子两代戮力完成的“名山事业”
  三 、民族危机刺激下史坛绽放异
第六讲
实录精神:史家毕生的信史追求
  一、“有信史然后有良史”
  二、“书法不隐”、实录记载的古之良史
  三、刘知幾对“直笔”精神的大力倡导
  四、高悬信史目标而撰成的两部名著
  五、对古代史著中隐讳失实之处应予坚决剔除
第七讲
重人事 ·远鬼神:史书记载的主要对象
  一、“殷鉴”思想与天命观的转向
  二、“民为神之主”:人的地位不断上升
  三、以人物为中心:展现历史创造的主体
第八讲
通史家风:史书编纂的贯通意识
  一、“通古今之变”思想的提出
  二、“断代为史”与“通古今”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贯通意识的发扬
  四、宋元明清时期通史编纂的兴盛及其影响
第九讲
社会全史:史书内容的宏大气魄
  一、《左传》: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
  二、《史记》“八书”的历史编纂首创性价值
  三、《汉书》“十志”的巨大成就
第十讲
匠心运用:史书体裁的丰富与灵活
  一、多样体裁反映出史家从不同视角观察历史
  二、重新审视典制体、学案体、纲目体的发展的价值
  三、古代史家讲求体例的两个目的
  四、复杂的篇章何以写得层次分明
第十一讲
文史结合:史书的历史叙事艺术
  一、《左传》《国语》历史叙事的成就
  二、《史记》历史叙事的较为魅力
  三、《汉书》历史叙事的高度技巧
第十二讲
新旧转换:传统史学中孕育的近代元素
  一、公羊历史哲学:进化史观传播的思想基础
  二、民本思想:史学致用功能现代化的重要媒介
  三、新综合体:史书体裁的传承与创新
  四、文字表述:历史编纂审美传统的延续
第十三讲
晚清“著史”的勃兴与民族危机的应对
  一、让中国了解世界:典制体的改造及其重要影响
  二、弘扬致用传统:晚清纪事本末体的编纂
  三、边疆历史地理著作及“经世文编”的兴盛
第十四讲
“考史”传统为新历史考证学奠定的学术 基础
  一、考而后信:传统考史方法中科学因素的发扬
  二、钱大昕:为新历史考证学的崛起打开广大法门
  三、戴震和崔述对新历史考证学的影响
第十五讲
二十世纪史家探索史学民族风格的努力
  一、世纪之初夏曾佑、章太炎、梁启超的探索
  二、三十、四十年代吕思勉、萧一山、张荫麟的探索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翦伯赞的贡献
第十六讲
马克思主义史家论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批判继承民族文化 遗产理论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史家关于自觉地批判继承史学 遗产的理论主张
  三、马克思主义史家关于经世致用和历史文学 传统的论述
  四、马克思主义史家关于历史编纂的论述
第十七讲
中国史学的海外传播与回响
  一、中国史学在朝鲜的传播与回响
  二、中国史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回响
  三、近代以后中国史学的海外传播及其影响
第十八讲
历史编纂:中国史学优于西方史学
  一、中西古代历史编纂学演进路径的根本差异
  二、中西古代历史编纂理论的同与异
  三、中西古代历史编纂方法的同与异参考文献
后记 以最好的精神产品回报社会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