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一 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探究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
(二)有利于推动学界对第二国际及其主要理论人物的研究
(三)有利于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十月革命的胜利,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二 本书思路与文章架构
(一)本书思路
(二)本书架构
第一章 论争的产生
一 社会历史背景
(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新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带来新挑战
(二)资本主义统治方式的新调整对马克思主义构成新冲击
(三)工人运动的新特点对马克思主义提出新考验
二 思想理论背景
(一)国际工人运动内部改良主义思潮日渐泛滥
(二)恩格斯《(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的出版引发了国际工人运动内部对无产阶级斗争策略认识的巨大分歧
第二章 伯恩施坦对“革命还是改良”问题的认识与判断
一 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形成
(一)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英国
(二)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形成过程
二 对“革命还是改良”问题的系统判断
(一)对资本主义时代特征的认识
(二)对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判断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三 总体评价
第三章 卢森堡对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认识与批判
一 卢森堡对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批判实践
(一)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德国
(二)批判过程
二 卢森堡对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理论批驳
(一)对资本主义时代特征的认识
(二)对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判断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三 卢森堡批判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效果
四 总体评价
(一)未能真正站在时代变化的新高度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未能真正从德国当时的无产阶级斗争形势出发确定斗争策略
(三)未能真正对资本主义新变化做出创新性回答,将捍卫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第四章 列宁对“革命还是改良”问题的认识与判断
一 对资本主义时代特征的认识
(一)对资本主义时代特征的探索过程
(二)对资本主义时代特征认识的主要观点
二 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
(一)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俄国
(二)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
三 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一)对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系统批判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四 总体评价
第五章 关于十月革命问题的交锋
一 伯恩施坦对十月革命道路问题的认识与列宁的回应
(一)伯恩施坦对十月革命道路问题的认识
(二)列宁的回应
(三)总体评价
二 卢森堡对十月革命道路的认识与列宁的回应
(一)卢森堡对十月革命道路的认识
(二)列宁的回应
(三)总体评价
第六章 论争的历史影响及当代价值
一 历史影响
(一)辨明了伯恩施坦、卢森堡和列宁三位理论家在此问题上的理论立场与分歧
(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野与流变
(三)揭露了伯恩施坦改良主义的错误性
二 当代价值
(一)对于正确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于正确认识和澄清恩格斯晚年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策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当前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四)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